周末整理书房,翻出几年前的投资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当时追过的热点,从芯片自主到VR元年,现在回头看,像在考古一堆早已熄火的风口。
不禁失笑,人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只是每次的姿势略有不同。
市场也是如此,叙事的套路换了又换,但收割的镰刀,永远是那几把。
最近总有人问,明年该怎么投,有没有什么财富密码。
我说实话,预测市场是神棍干的活儿,我没那本事。
我能做的,只是基于常识和历史,捋一捋哪些地方明显“值博率”不高,提前绕开。
今天不聊什么高大上的宏观分析,就用普通人的视角算算账,聊聊我认知里,明年需要高度警惕的几种“资产幻觉”。
第一种幻觉,叫“叙事驱动型”资产。
这东西年年有,只是马甲不同。
前几年叫“核心资产”,后来叫“新能源革命”,现在可能是“AI奇点”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的共同点是,故事讲得极其宏伟,想象空间巨大,但短期基本面和估值往往已经严重透支。
我写完这段概述后,先后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首先,历史上类似的场景发生过吗?
太多了。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无数公司顶着.com的后缀就能上天,最后剩下一地鸡毛。
2015年的“互联网+”,也是一阵狂热,多少资金冲进去给梦想窒息的创业者抬轿,结果是长达数年的估值消化。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技术革命是真的,但泡沫也是真的。
AI的浪潮无疑是确定的,但具体到某个基金、某只股票,你买入的价格,决定了你是时代的弄潮儿,还是高位站岗的烈士。
其次,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追高这类资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本金亏损,坐电梯下来,几年都翻不了身。
这笔账谁都会算。
第二笔是“情绪账”。
持有这种高波动资产,每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涨了怕踏空,跌了怕归零。
这种精神内耗,折算成健康成本,其实相当昂贵。
上班的“班味”已经够重了,何必再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KPI。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
你的资金被套在这些“看起来很美”的资产里动弹不得时,可能错过了其他更稳健、甚至收益更好的机会。
比如,在科技股跌跌不休的这两年,一些“老登板块”的红利策略,年化复合收益率可能并不难看。
时间,是投资里最稀缺的资源,浪费在填坑上,道义有亏。
最后,这类资产的供给方是谁?
是需要融资的企业,是需要发行规模的基金公司,是需要流量的媒体。
它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制造和放大一个又一个“风口”。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天然就处于劣势。
当你从大众媒体上看到一个热点时,它往往已经发酵到了最滚烫的阶段。
这时候冲进去,大概率是为早期投资者提供流动性,说白了,就是接盘。
第二种幻觉,叫“低风险伪装者”。
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两年一度被奉为“固收+”神器的可转债基金。
逻辑听起来很完美:“下有债底保护,上有股性进攻”,进可攻退可守。
但现实是,当市场把它捧成避风港时,它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风暴眼。
我们得回归第一性原理,可转债到底是什么?
它本质上是一张附带了股票看涨期权的债券。
它的价格由两部分构成:纯债价值和期权价值。
当市场情绪高涨,正股价格飙升时,期权价值会急剧膨胀,把可转债价格推到远超其债底(通常是100元面值+利息)的高位。
比如一张转债市价140元,它的纯债价值可能只有102元,那多出来的38元,就是你为“未来的可能性”支付的溢价,是纯粹的投机泡沫。
历史数据显示,可转债的平均价格一旦长期处于130元以上的高位,往往就预示着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因为这意味着整个市场的投机情绪已经过热,大部分转债的“债性”保护已经名存实亡,更多体现出的是“股性”的脆弱。
一旦市场转向,正股下跌,这种高溢价会迅速被压缩,导致可转债和基金净值出现剧烈回撤,其下跌速度甚至不输股票。
2022年的那一轮调整,很多可转债基金的回撤都超过了15%,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固收刺客”。
更何况,有些规模较小的可转债,日成交额极低,流动性很差。
基金经理如果重仓这类品种,一旦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就可能因为卖不掉持仓而引发流动性危机。
所以,别再天真地以为它是什么稳健的替代品。
在泡沫面前,一切“下有保底”的承诺,都显得不堪一击。
第三种幻觉,叫“规模膜拜”。
很多人选基金,喜欢看规模,觉得越大越好,越大越安全。
尤其是一些短期业绩亮眼的“网红”债基,规模在短短一两个季度内从几十亿飙升到几百亿。
这种现象,对我来说,不是加分项,而是风险警示灯。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
一个债基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远超同行的收益,必然是在某些方面承担了更高的风险。
规模的暴增,会给基金经理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这种压力会扭曲其投资行为。
一方面,为了维持“高收益”人设以吸引更多资金,基金经理可能被迫下沉信用资质,去买那些评级不高但票息诱人的债券,比如某些地方的城投债。
在地方债务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这种操作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舞。
一旦某个区域出现信用风险事件,净值就会遭受重创。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规模暴增后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增厚收益,基金经理可能会过度使用杠杆,比如通过债券回购,将基金的总资产放大到净资产的140%(监管上限)。
高杠杆是顺风时的放大器,也是逆风时的催命符。
一旦市场利率上行或出现信用事件,杠杆会加速亏损,甚至可能触发巨额赎回,导致基金无法应付,陷入恶性循环。
我自己的一个原则,这个也没啥保密的:对于债基这类追求稳健的品种,我更偏爱那些规模稳定、风格不漂移、成立时间长、经历过牛熊考验的“老家伙”。
它们或许收益平平,看着“班味”很重,但至少能让我晚上睡个安稳觉。
投资的第一要务是构建一个坚实的财务安全垫,而不是追求账户数字的短期脉冲。
总而言之,新的一年,与其去追逐那些不确定的“馅饼”,不如先学会识别并避开那些确定的“陷阱”。
投资是一场关于认知和心态的修行,不亏钱,或者说少亏钱,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
共勉共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