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听到鸣志电器的这份2025年中报数据,我第一反应就是脑袋嗡嗡地冒问号:增收?居然净利润缩水这么多?这操作可以说是让人“看了想流泪,分析完想叹气”,各大财务项目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哪根弦弹错了?这里头是不是还有哪道隐藏关卡没被揭开?咱们来扒一扒这数据背后的门道,顺便也瞄一眼,被“加仓”的明星基金经理到底是看上了哪线风景,又或者是闭着眼睛上了贼船。
一开始你看营业总收入这条,全年拉了13.15亿元,同比涨了3.92%,面子上好像还挺有生气,把“稳健复苏”当成了口头禅挂在嘴边,顺风顺水地飘了一小段,但咱细品就会发现,公司归母净利润只有2695.45万元,同比直接跳崖式下跌了32.66%,差不多是“爬坡遇上塌方”,人家挣钱这事怎么能这样“掉价”?心里不禁嘀咕一句,“辛辛苦苦赚的营收,竟然净利打了骨折”,这数据一摆,多少股东要皱眉头了。
咱再把单季度摊开,第二季度同比收入涨了9.56%——7.19亿的账里一查,归母净利润竟然是1976.52万,同比掉了41.07%,有点让人怀疑这是“只长肉不长骨”,营收有点水分,利润是真滴没捞着。这就算是掀开了一角,帐面上热热闹闹,背地里冷冷清清。想起某网友调侃,“公司赚钱了,老板开心了,我们提心吊胆了”,没错,说的就是这感觉。
但要问到底哪块“锅盖”没扣严实,一个刺眼的指标跳出来——应收账款直接拉满,已经达到净利润的773%!兄弟姐妹们,773%,这要是换成现实中就是“辛苦卖出去,钱都挂在对方账上,自己还得等着对方翻牌”,太刺激了,搞不好就要“账面富豪,现金寒酸”。财报体检工具也是加了大大的警告标识,“应收账款/利润已达773%”,这已不是小火苗,而是“需打预警灯”的程度,感觉公司有点像一位“卖货超能,收钱困难”的业务大神,真金白银进不来,流动性捉急了。
再翻翻更加细致的各路费用表现:毛利率跌到了35.0%,同比减了6.65%,净利率2.08%,又掉了34.95%,销售、管理、财务三费合计3.15亿,三费占营收比高达23.94%,足足比去年贵了个8.09%。一边吹着业绩回暖的口哨,一边把成本和各项花销全都往里灌,这不是“自己割自己”?有点像打麻将,摸了一把好牌,又撒了一桌子钞票,打个平手还不算,一不小心还坐了冷板凳。
更要命的是,这些钱砸下去,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在兑水,销售费用涨了13.43%,说是加大销售力度为后续销售“蓄力”,可是收入并没有显著爆炸,再加上管理费用、人力成本这些浮动,钱越花越猛,利润越来越苗条。这阵势就像招了一打推销员,总觉得“明天一定能冲刺”,转身一瞧,财报白纸黑字,业绩还在掉链子,一句话——“努力没白费,结果不尽如人意”。
说说公司的现金流吧,也是够肉疼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2元,同比减了49.51%,相当于之前“点灯吃饭”,现在“擦蜡烛都要精打细算”。把货币资金一拉清单,只覆盖流动负债的90.53%,这压根儿就有点悬空了,三年经营现金流均值配流动负债也只剩17.5%,怎么叫人放心?总感觉一旦遇上大客户拖款,资金链就是一口老井,喝水喝到见底。
再来核查一下公司调门儿的波动,说是商业模式依赖研发和营销驱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和销售队伍是俩大腿,可目前主业收入增长主要靠控制电机和驱动系统业务,研发投入虽没缩水还在微涨,但财报显示附加值低,ROIC去年只有3.19%,净利率看上去就像是“油水被榨干”,产品溢价空间不大。有人质疑,“你加了码,但市场是不是买账?”单看中报数据,明显有种“低回报高投入”的错觉,公司业绩仿佛掉进了“增长的陷阱”,每往前迈一步,利润就冒着冷汗往下溜。
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这块也是搞了新花样。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完工,固定资产顺利结转,无形资产爆涨87.63%,咱不知道是不是“有地才有未来”,但整体看这些投资暂时还没变成爆发点,只加了“潜力股”的Buff,业绩提升还得再观摩一阵。合同资产大幅下滑-39.37%,设备状态管理业务的质保金减少,难免让人叹口气:这些工程结算和资金流转,要说步步为营,还是存在着不少风险。
再扫一眼那些小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跟着汇率变动“忽上忽下”;应收票据涨了33.93%,托收汇票多了点“纸面繁荣”;在建工程结转、预付款变动,看似为升级做准备,但无形资产、预付款移位,还是要挤挤“水分”,收拾收拾“账面”。其他流动负债、长期借款都有上涨,其中长期借款直接翻倍,大概率与智能制造基地资金需求有关,这一边刚拿到拆迁补偿款,那一边就加码投资,省钱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得琢磨着花。
要说核心问题,归根到底,公司是在“花钱快,收钱慢”,主营提升了个把,但全局观来看,费用花得爽,净利却成了“逆水划船”。尤其是应收账款这一大坨,来源不明、回款慢,难保不会出现“坏账雷”。现金流、净资产近年偏“缩水”,经营压力大,“重投入,慢回收”,听起来很燃,其实有点像买了“分期付款房子”,刚住进去就一堆账单等着拆。
基金圈这边,明星经理万家基金的莫海波加仓鸣志电器,是不是有“独特的成长股思路”?这要仔细掂量下,王阳的国泰智能汽车股票A也重仓押注,规模36.78亿,过去一年涨了56.53%,确实有亮眼表现。但市场风云变幻,这种短期“涨幅王”能不能跟公司长线业绩拉齐,没人能拍胸脯保证,恐怕也就是搏一把“未来制造业的通道红利”。
又有补偿款到账,基建项目推进,似乎多了些“天降横财”,但这些非主业收入真能成为常态支撑公司健康发展吗?说到底,企业赚钱还得现金流、利润双轮驱动,光“营收漂亮”无法掩盖细项背后“千疮百孔”,怕是哪个季度数据一偏就可能被打脸。
我还想提一个不是很容易被工具抓住的点,就是公司管理层对于费用扩张和销售创新的把控。如果光靠砸钱就能铺开业绩,那资本市场还真是一座“金钱狂欢节”,但真相是,要赚有质量的钱,还得迈过“回款门槛”,责任和效率并重,不能让“业绩高峰”变成“利润低谷”。
总之吧,这份财报其实就像强行开了一瓶汽水,泡泡全都往外冒,揭盖一刻“哗”地凉了半截。营收看着有希望,利润却给人心里添堵。公司的成长风向,需要的不是“票子多”而是“能收能管能花好”,要么把应收账款收回,把费用瘦下来,长期才有底气。目前这套玩法,投资者们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别等到“结账的时候”,手里只剩几个数据。
说啦这么多,咱就留个问题给各位小伙伴:“你觉得鸣志电器这样增收不增利,账款高悬,后面会走出爆发的新局,还是‘长不过三秋’的老故事?”觉不觉得公司管理层应该加强现金流管控,把应收账款捏紧点,让利润线不再掉链子?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