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欧洲还是全球政治棋盘上最耀眼的主角。
伦敦、巴黎、柏林,随便拎出一个首都,背后都站着一个能左右世界格局的帝国。
英国的舰队横跨七大洋,法国陆军被称作“欧洲最强”,德国的工业与军事机器两次把整个大陆拖入战火。
可到了2025年,这群昔日列强领袖排排坐在白宫会议室里,像小学生一样听特朗普训话——特朗普中途离席四十多分钟,跑去和普京通电话,把泽连斯基、德国总理、法国总统、北约秘书长、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晾在那儿干等。
这不是外交会谈,这是主子在给仆人开晨会。
欧洲怎么就混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不是经济垮了。
欧盟GDP总量稳居世界前三。
也不是科技落后。
从空客到ASML,欧洲技术底子还在。
问题出在更深层:战略彻底失能。
欧洲自己一步步卸掉脊梁骨,还亲手把枪交给了别人。
先说军事。
欧洲曾经是全球武力的代名词。
一战时期,德国陆军东线打垮沙俄,西线硬扛英法联军。
凡尔登战役法国伤亡三十多万人,索姆河成了“绞肉机”。
英国靠皇家海军殖民全球,连美国在十九世纪末都得看它脸色。
二战彻底改写剧本。
德国战败被分区占领,法国元气大伤,英国靠马歇尔计划续命。
从那以后,欧洲安全绑在美国战车上——北约成了“保镖”,代价是彻底放弃战略自主。
毛主席1975年会见西德总理施密特时说:“欧洲太弱了,欧洲不团结,对战争又怕得要死。”
这话像预言。
他说的“弱”,不是经济不行,是政治意志和军事能力双重瘫痪。
冷战结束后,欧洲本有机会重建防务体系,却选了最省事的路:继续躲在美军核保护伞下。
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喊得震天响,制裁俄罗斯、援助乌克兰,口号一个比一个狠。
可真到关键时刻,连弹药库存都不够,还得排队等美国批准军援。
美国一换总统,政策风向立马变——拜登支持乌克兰,特朗普上台暗示要跟普京谈和,欧洲连插嘴资格都没有。
枪不在自己手里,话语权自然归持枪的人。
欧洲不是没试过挣脱。
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诞生,背后有清晰战略意图:打造能跟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极”。
当时不少欧洲政治家私下说,美元霸权该松动了,欧元要成为真正国际货币。
美国哪能坐视不管?
1999年科索沃战争,表面人道主义干预,实则精准打击欧元区经济信心——战争一开打,资本立刻回流美国避险,欧元汇率应声下跌。
几年后伊拉克战争再来一记重拳,欧洲内部意见分裂,法国德国反对出兵,英国却跟着美国冲在最前,欧元国际化进程直接被打断。
最讽刺的是,有些欧洲国家当时还主动为美国站台,出钱出兵,以为能换来信任,结果换来更深依赖。
2000年代中期,默克尔上台后,德国尝试新路:推动“俄欧一体化”。
这招其实聪明——俄罗斯有能源,欧洲有市场和技术,两边互补,既能减少对美国能源依赖,又能形成独立于美俄之外的第三极。
尤其2010年代后期,美国注意力转向亚太,奥巴马喊出“重返亚洲”,欧洲迎来难得战略窗口。
北溪二号管道就是这个思路产物。
到2021年5月,欧元在全球支付份额一度超过美元,成为第一大支付货币——这是欧元诞生以来历史性突破。
很多人当时觉得,欧洲终于要站起来了。
接下来的操作直接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欧洲不仅全面倒向美国,还主动切断跟俄罗斯所有能源合作,连北溪二号都直接弃用。
表面上看是“政治正确”,战略上简直是自杀。
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量40%以上,突然断供,结果欧洲工业成本飙升,工厂外迁,老百姓冬天取暖都成问题。
这一刀不仅砍断俄欧关系,也彻底堵死欧洲战略自主最后一条路。
如果当时欧洲能保持一定中立,至少在能源和外交上留点余地,局面绝不会这么被动。
有网友调侃:欧洲就像想离婚的老婆,发现银行卡全在老公手里,连搬出去住的钱都没有。
欧洲另一个致命毛病:总想两头下注,结果两头落空。
国际政治有老理儿:老大和老二打架,最容易倒霉的是老三老四。
美国是老大,俄罗斯算老四,欧洲本来是老三,按理说最有操作空间——既可以借美国压俄罗斯,也能靠俄罗斯制衡美国。
但欧洲偏偏想得太多:俄乌打起来,它盘算着,要是美国赢了,就跟在后面分一杯羹;要是美国拖进泥潭,欧洲就能趁机崛起。
现实哪有这么理想?
特朗普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他压根不在乎欧洲怎么想,反而觉得欧洲是“冤大头”——既能收保护费,又能卖能源军火。
2024年他重返白宫,立马对欧盟加征15%关税,同时要求欧洲开放零关税市场,还得承诺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再买几千亿军火。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欧洲连讨价还价余地都没有。
能源命脉、安全命脉、金融命脉,全捏在美国手里。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欧洲在对华态度上的分裂。
一边在美国面前唯唯诺诺,连特朗普骂几句都不敢回嘴;另一边对中国却动不动指手画脚,尤其在台湾问题上,某些欧洲政客说话比美国还冲。
2024年德国防长访华时,居然公开对台海问题发表不当言论,完全忘了自己国家二战战败国身份,也忘了德国在安全上对美国绝对依赖。
这种“对强权跪着,对弱者吼着”的做派,不仅双标,更暴露欧洲战略思维混乱。
中国其实一直把欧洲看作多极世界重要一极,马克龙2023年访华时,中方特意安排演奏《高山流水》,用“知音”典故表达尊重与期待。
可惜欧洲似乎没听懂这层深意,反而在中美博弈中越陷越深,越来越像美国附庸。
回头看看这几年变化,令人唏嘘。
2018年G7峰会上,默克尔还能带着一群欧洲领导人围着特朗普“对峙”,虽然场面尴尬,但至少还有点骨气。
到了2025年,同样的人——或者他们的继任者——只能乖乖坐在白宫听训。
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是几十年战略失误累积结果。
欧洲问题从来不是缺钱、缺技术,是缺一种“敢为自己负责”的政治勇气。
它太习惯躲在规则和道德高地后面,以为靠价值观外交就能赢得尊重,却忘了国际政治本质从来都是实力博弈。
没有自己拳头,再漂亮口号也撑不起尊严。
不光是欧洲,全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类似困境。
小国依附大国求生存,中等强国想左右逢源却常被当棋子。
欧洲今天处境,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放弃战略自主者的下场。
有网友说得扎心:“你连自己安全都保护不了,凭什么指望别人尊重你意见?”
这话糙理不糙。
历史上,但凡能长期屹立世界舞台国家,无一不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美国靠军事+金融+科技三位一体霸权,中国靠完整工业体系和战略定力,就连俄罗斯,哪怕经济规模不大,也靠核武库和能源资源保住基本盘。
反观欧洲,经济一体化搞几十年,防务却始终依赖北约,外交政策经常被成员国扯后腿,连统一对外声音都发不出来。
更深层问题在于,欧洲内部早就分裂。
东欧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对俄罗斯极度警惕,天然亲近美国;西欧尤其是德法,原本想走独立路线,但又怕得罪东欧伙伴;南欧国家经济疲软,更关心欧盟补贴而不是战略大局。
这种内部分歧,让欧洲在重大问题上总是慢半拍,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对华政策,德国企业界强烈反对“脱钩”,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替代;但政治层面又跟着美国炒作“去风险”,结果企业左右为难,政府信誉受损。
这种撕裂状态,短期内恐怕很难弥合。
也有人替欧洲辩护,说它毕竟不是主权国家,而是由27个独立国家组成联盟,协调难度太大。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成为永远躺平借口。
欧盟成立快三十年了,如果连基本战略共识都达不成,那这个联盟意义何在?
与其抱怨结构问题,不如想想怎么在现有框架下推动改革。
比如加强欧洲防务局权限,推动共同军备采购,减少对美国武器依赖;或者建立独立能源储备体系,避免再被“断气”卡脖子。
这些事不是做不到,而是没人愿意牵头——因为牵头就意味着要得罪美国,而得罪美国代价,欧洲似乎承受不起。
但代价真的承受不起吗?
看看现在账单:美国能源价格比俄罗斯管道气贵两三倍,欧洲企业成本高企,竞争力下降;军购全是溢价,F-35战机一架上亿美元,欧洲自己研发“未来空战系统”却迟迟难产;金融上,美元结算体系让欧洲在制裁俄罗斯时也伤及自身银行。
这些损失,难道不是另一种“承受不起”?
说到底,短期安稳换不来长期安全。
欧洲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不只是“菜单上的菜”这么简单,而是会彻底沦为美国“战略耗材”——需要时拿来用,不需要时随手扔。
美国对欧洲态度也在变化。
冷战时期,美国把欧洲当盟友;90年代到2010年代,当成伙伴;到了特朗普时代,明显当成“提款机”和“缓冲带”。
为什么?
因为美国自己也在转型。
面对中国全面崛起,美国需要集中资源搞“印太战略”,欧洲这个“后院”自然要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而欧洲呢?
还在幻想“跨大西洋同盟”温情,殊不知同盟关系从来都是利益驱动。
当你的价值只剩下“听话”和“买单”,那离被抛弃也就不远了。
欧洲还有没有翻盘机会?
理论上当然有。
首先得承认问题——不是嘴上说“战略自主”,而是真金白银投进去。
比如重启欧洲防务一体化,哪怕先从几个核心国家做起;比如加速能源转型,不光是搞风电光伏,更要建立区域性能源调配网络;再比如在对华关系上,少点意识形态表演,多点务实合作。
中国其实一直欢迎欧洲作为独立一极存在,因为多极化符合中国长期利益。
但前提是,欧洲得拿出点真东西来,而不是光靠嘴说。
国际社会尊重的从来不是道德高地,而是实力底线。
欧洲今天窘境,根源在于它把“文明优越感”当成了“战略资本”,却忘了没有实力支撑的文明,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罗马帝国衰落不是因为文化不行,而是军团打不过蛮族;大英帝国解体也不是因为英语不够普及,而是海军护不住全球殖民地。
同样道理,今天欧洲如果继续把安全外包、把战略外包、把命运外包,那它的“文明灯塔”形象,迟早会在现实风雨中熄灭。
欧洲已经成了菜单上的菜。
下一个会是谁?
这个问题,不只是欧洲人该想,全世界所有中等强国都该警醒。
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世界里,唯一确定的,就是你必须靠自己。
别人给的安全,随时可以收回;别人许的承诺,随时可以反悔。
只有把枪握在自己手里,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能真正挺直腰杆说话。
否则,今天的欧洲,就是明天的镜子——绝对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