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咱们的中国企业,真的是揣着一肚子窝火在闯世界。兜里揣着钱,手里攥着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技术,满心以为是去跟人交朋友、搞合作共赢的,结果呢?一脑袋撞在墙上,灰头土脸。特别是在跟欧美那些老牌公司打交道的时候,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兴冲冲地赴一个饭局,到了才发现,桌子、椅子、菜单、甚至连你该用刀叉还是筷子,都是人家提前定好的,你除了点头,就只能走人。
这局,从一开始就没想让你舒坦。合同签得漂漂亮亮,项目一开干,芝麻绿豆大的事儿都能给你整出个纠纷来。然后呢?好戏开场了。想说道理?行啊,到我们这儿来。要么去我们国家的法院,要么去我们指定的仲裁机构,你自己选。那一瞬间,你就知道你已经输了一半。
且不说那费用,哗哗的,跟流水似的,贵得能让你肉疼好几年。最要命的是那个场子,那个氛围。你一脚踏进去,就感觉空气里都写着“我们自己人”。规则是他们几百年玩下来的,人情世故是他们的小圈子,那些仲裁员、律师,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今天跟你义正言辞,明天可能就跟对方律师在一个酒馆里喝啤酒。你说,这仗怎么打?什么国际商会仲裁院,听着名头山响,可在中国企业眼里,越来越觉得那就是某些西方大公司的“客厅”,裁决结果下来,十有八九让你憋屈得想骂人,但又没处说理去。
尤其这几年,世界不太平,美国今天给你加个关税,明天欧盟又来个反补贴调查,咱们的企业就像被夹在三明治中间那片肉,两头受气。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你还能指望那些西方的仲裁机构给你绝对的公正?别天真了。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我们吃了哑巴亏,真金白银的投资、辛辛苦苦的利润,就这么打了水漂。这可真不是小事,这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在世界上的脸面和里子。要是总这么被动,总在别人的规矩里被割肉,那“出海”这条路,只会越走越死。
当待宰的羔羊?够了,真的够了。
这种在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日子,必须结束。根子在哪?说白了,就是话语权。你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就只能永远当一个答题的人,而且还不知道题目是不是早就内定了答案。矛盾出了,解决问题的平台不在咱手里,这就叫命脉攥在别人手里。以前怎么办?要么砸重金,请一堆金发碧眼的律师,指望他们能“以夷制夷”,要么就硬着头皮去那些所谓的国际仲裁中心。钱花了,事儿还不一定办得利索,到头来,你花的那些天价律师费、仲裁费,不都成了滋养对手的养料吗?“肥水流入外人田”,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种局面,必须得有人来破。
北京,这次是真动了。高层早就看明白了,总用别人家的秤,永远称不出自己的斤两。与其求着别人给点“公正”,不如自己造一台绝对公平的秤。北京是什么地方?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全中国最顶尖的法律人才、最雄厚的资源都汇聚在这儿。从2022年开始,一场关于建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试点,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这可不是心血来潮,拍一下脑袋就干的。北京市委、市政府牵头,24个单位联动,任务细分成57项,从图纸设计到一砖一瓦,每一个细节都盯着国际上最好的标准来。到了今年4月,司法部更是直接站出来“猛推一把”,公开支持北京建成“全球仲裁高地”。这一下子,底气就更足了。其实,北京仲裁委员会从1995年就成立了,快三十年了,家底厚着呢,一年处理近万件案子,其中涉外的案子增长率高达24%,客户遍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块压舱石稳稳地在那儿,才有了今天向世界顶峰冲刺的勇气。
但真正的重头戏,是今年。
5月77日,朝阳区正大中心北塔40层,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实体平台正式挂牌启用。那地方,又大又气派,设施绝对世界一流。但这不只是个提供场子的地方,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资源都吸附过来。你看,启用仪式上,连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这种境外大牌机构,都跑来签约入驻。这步棋,走得太稳了。
而最硬核、最能决定胜负的一招,在9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12月1日起施行。一部法规,拢共就34条,但字字千金,每一条都打在了要害上。它不仅让这个实体平台有了法律的“准生证”,还干了两件特别牛的事:一是大胆支持国际上很流行的“临时仲裁”,二是允许外国的仲裁机构直接来北京开分店。更要命的一条是,条例明确规定,涉外案件的仲裁庭可以直接作出临时措施决定。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旦发现对方有转移资产、跑路的风险,仲裁庭可以立马下令冻结,先下手为强,保护中企的利益。这效率,这力度,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标志着什么?标志着我们不再仅仅是国际牌桌上一个遵守规则的玩家,我们开始拿起笔,参与书写规则了。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个仲裁中心吗,有那么重要?
太重要了。这盘棋,下得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这绝不仅仅是帮几个中企打官司省点钱的事。你把它放到整个国家战略的大背景里去看,就会发现,这是我们构建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落下的一颗关键棋子。就像我们在香港设立国际调解院,就像上海黄金交易所在琢磨建立外国主权黄金托管制度一样,这些都是在搭台子,搭我们自己的台子,唱我们自己的戏。
当今这个世界,风云变幻,说白了就是一场规则主导权之争。过去我们“韬光养晦”,不出头。但现在,中国的经济体量在这儿,全球影响力在这儿,我们必须站出来,为自己,也为世界上更多希望得到公平待遇的国家,“立规矩”。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坚实的制度来支撑。
从一个“中心”开始,谁能说它未来不会成长为世界级的“仲裁院”呢?万里长征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今天我们在涉外法治建设上迈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深远的考量。随着条例的施行,平台的运转,北京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8月份公布的消息说,调解和仲裁已经开始无缝对接,案子稳步增加;东北亚法律查明中心也搬进来了。这一切都在告诉世界:那个中国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任人宰割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主场,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有机会,亲手书写公平的游戏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