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咱今天必须得盘盘这事儿。
网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颠覆你认知的,往往只是一张不经意的截图。”
这话搁在歼-35身上,简直是量身定做。
过去这些年,甭管是键盘侠还是真专家,大伙儿聊起五代舰载机,心里都有一杆秤,弹舱里塞四枚中远程弹,顶天了,再多就得外挂,隐身也就破功了。
这都快成军事圈的“祖宗之法”了。
结果呢?
央视一个镜头晃过去,全世界的军迷圈子,瞬间鸦雀无声。
歼-35那肚子一开,六枚霹雳-15,跟码得整整齐齐的俄罗斯方块似的,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使劲揉了揉眼,这啥情况?
幻觉?
还是说我喝高了?
六枚啊!
这数字直接把“祖宗之法”的牌匾给踹了。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马炸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P的吧?”
,“肯定是模型,为了宣传。”
这种论调一听就是外行看热闹。
成年人的世界,尤其是在国之重器这件事上,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障眼法。
这背后要是没点真东西,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这么拿出来秀。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多装两颗炸弹”了,这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技术逻辑的一次野蛮生长。
想搞明白这六枚是怎么塞进去的,咱们得玩个穿越,回到几年前,看看歼-35那个饱受非议的“前世”——FC-31“鹘鹰”。
哎哟,想当年那架“鹘鹰”,那叫一个惨。
刚亮相的时候,灰头土脸的,飞起来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跟个营养不良的早产儿似的。
网上骂声一片,什么“动力心脏病”、“航电傻大黑粗”,各种帽子满天飞。
可沈飞那帮人愣是没吱声,埋着头,就拿这架不被看好的飞机当“小白鼠”,一遍一遍地试,一次一次地改。
从泥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才是真好汉。
今天这架歼-35,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
它能硬生生多塞进去两枚导弹,靠的不是蛮力,是巧劲。
两件法宝:一是霹雳-15导弹自己瘦身成功了,新一代的发动机更小更猛,跟吃了仙丹似的;二是它还练会了“缩骨功”,弹翼能折叠。
这就好比你出门旅游,以前一个28寸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现在学会了真空压缩袋,同样大小的箱子,能多塞进去两件羽绒服。
就这么个道理,简单粗暴,但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熬白了头换来的。
解决了“怎么塞”的问题,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这飞机它不挑食。
你家是滑跃甲板的航母,像辽宁舰、山东舰?
没问题,它能用。
你家是电磁弹射的高档货,像福建舰?
它也能用。
这叫什么?
这叫“通吃”。
这一个特性,直接把中国海军整个航母体系的“兼容性焦虑”给治好了。
以后甭管新舰老舰,都能装备上最顶级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整个舰队的战斗力,那不是加法,是乘法。
当然了,现代海战,早就过了单打独斗的年代。
航母编队是个大家庭,得讲究分工合作。
歼-35在这家里的角色,不是那个抡着板斧往前冲的李逵,而是那个潜伏在暗处,一招致命的燕青。
它就是航母的贴身保镖,一个顶级的“空域净化器”。
它那六枚霹雳-15不是用来跟人玩狗斗的,它的任务就是在几百公里外,把所有想对航母图谋不轨的飞机、导弹,挨个点名,送它们上西天,保证老板头顶上一片云都没有。
那冲锋陷阵的活儿谁干?
咱不是还有“飞鲨”歼-15嘛。
这些皮糙肉厚的家伙,才是真正的“拆迁队队长”。
它们的翅膀底下挂着“鹰击”系列反舰导弹,那玩意儿又粗又长,一看就不是善茬。
歼-35负责把天上的苍蝇赶走,歼-15就负责把海上的铁王八砸烂。
一个眼神忧郁的刺客,一个肌肉虬结的狂战士,这组合,想想都带劲。
这么一来,整个战术就活了。
以前光靠歼-15,攻防一肩挑,又当爹又当妈,累得够呛。
现在,歼-35这个隐身刺客的加入,直接让对手的雷达变成了睁眼瞎。
你看不见我,我却能看见你,这仗还怎么打?
在超视距空战的黑暗森林里,谁能先开第一枪,谁就能活下来。
歼-35的存在,就是为了抢下这宝贵的第一枪。
所以啊,别再纠结那“+2”的数学题了。
歼-35的弹舱里多出来的这两枚导弹,撬动的,是整个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天平。
它让中国的航母编队,第一次有了底气,敢于在远海大洋,跟任何一个顶级玩家掰手腕。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武器装备的进步;往大了说,就是一个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和力量的延伸。
所以现在真正头疼的,恐怕不是咱们这些看热闹的军迷,而是那些坐在五角大楼办公室里,对着卫星图反复推演的战略分析师们。
他们的PPT,估计又得重做了。
因为棋盘上的规矩,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