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亲手拆了自家摇钱树,还主动给对手递上砍树的斧头。 这究竟是一场豪赌,还是一场战略自杀?
2007年,JF-17枭龙在巴基斯坦卡姆拉基地下线时,巴空军将领激动宣称:“我们终于不用舔欧美退役战机的剩饭了! ”中国无偿援助生产线,让巴基斯坦成为少数能组装三代机的发展中国家。 截至2013年,首批42架交付完毕,后续又签下两批各50架订单。
然而2023年,同样的厂房里,土耳其工程师用手机拍摄生产线细节,巴方管理人员竟主动帮忙打光。 铆钉扭矩参数、复合材料烘烤曲线等核心工艺卡,被当作“见面礼”塞进对方行李箱。
这一切源于2023年两国签署的秘密协议:巴方向土耳其开放枭龙全套技术,包括模块化组装流程、电磁兼容测试标准、供应链管理方法,甚至派遣工程师常驻安卡拉指导。
土耳其拿到技术后,KAAN项目进度飙升。 原本需7年的量产周期压缩至3年,首飞计划提前两年。 土耳其国防工业署署长承认:“巴方经验帮我们跨越了十年技术鸿沟”。
2025年6月,土耳其闪电斩获两大订单:
印尼放弃中国歼-35E,签下48架KAAN订单,总值100亿美元,附加雅加达本地组装线;
沙特采用“石油换战机”支付,订购100架KAAN,交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而此时巴基斯坦发现,协议中承诺的“五代机技术共享”成了空话。 土耳其以“股权需等二十年”搪塞,甚至将联合研发中心设在巴边境百公里内,方便快速抽取技术资源。
1. 错信盟友的“伊斯兰团结”
巴方以为同属穆斯林国家不会被坑,结果土耳其把生产线搬到伊斯兰堡郊区,还让巴方自付拆迁费。 更讽刺的是,印尼飞行员在土耳其受训时,教材扉页印着“改编自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2018版手册”。
2. 错估供应链风险
KAAN的核心部件——美制F110发动机和AESA雷达占比60%。 2017年土耳其T-129直升机就因美国断供发动机导致订单流产,但巴方幻想“这次不会重演”。
3. 贱卖技术家底
枭龙利润分配本就失衡:巴方每售一架仅分8%利润,导弹及维护收益全归中国。 2024年阿塞拜疆采购18架枭龙Block3,巴方实际获利不足2亿美元。 为换取KAAN项目“入场券”,巴方将二十年积累的航空制造经验拱手相让。
客户流失:埃及原计划追加40架枭龙,土耳其报价后立刻转向;孟加拉国、阿塞拜疆也赴安卡拉洽谈;
人才掏空:土耳其以三倍薪资挖走卡姆拉基地熟练工人,厂房沦为空壳。 重启生产线成本比重建高30%;
技术反噬:KAAN进气道结构、飞控逻辑与枭龙Block3高度相似,雷达波形图直接沿用KLJ-7A数据。
KAAN虽拿下天价订单,但美制部件随时可能断供。 2025年7月,土耳其紧急采购40架欧洲“台风”战机,暴露自主产能不足。 更严峻的是:
气动缺陷:KAAN照抄F-22布局导致试飞中平尾剧烈抖动,却无大型风洞验证;
法律风险:印尼订单合同注明“若美方断供发动机,土耳其需赔偿30%违约金”。
而巴基斯坦连最后退路也被切断:印度施压俄罗斯停止供应RD-93发动机,俄方虽经土耳其中转,但每台成本暴涨15%。 中国则因技术泄露担忧,暂停提供WS-13E改进型发动机。
土耳其凭借KAAN成为全球第四大五代机出口国,军工出口额年增63%。 其成功秘诀是“全链条服务”:不只卖战机,更打包技术转移、本地建厂、联合升级。
而卡姆拉基地仓库墙上,褪色的标语越发刺眼:“自主国防是民族尊严的基石”。 当巴方官员仍在电视上高喊“战略纵深”时,厂房的回声却提醒着:是他们亲手按下启动键,把二十年积累送上别人的跑道。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