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本的就业率飙到了 98%,1 个求职者能挑 1.75 个岗位,高中毕业生起薪都能到 9000 元人民币。按说这是年轻人的天堂吧?本科生起薪更是涨到 1.1 万,租个单身公寓花不了三分之一工资。日本生命保险这样的大企业,甚至帮员工还学费贷款,员工宿舍月租才 1200 元。
可奇怪的是,25% 的毕业生拿到 offer 还拖着不去上班,照样有新机会找上门。批发和物流业更夸张,16.2 个岗位等着 1 个人挑,简直是 “工作选你” 不是 “你选工作”。但另一边,2024 年超过 1 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创了 11 年新高。这些小老板愁的不是没生意,是没人干活。
为什么会这样?看看人口数据就明白了。日本 6064 岁的老人里,73% 还在工作;6569 岁的,也有一半以上没退休。2023 年时,65 岁以上的劳动者就有 914 万人。政府还放宽了政策,让 80 万外籍劳工来补缺口,又拿出 22 亿日元补贴中小企业买机器人。可小饭馆总不能让机器人端寿司吧?
这一切的根源,得从四十年前说起。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时,通胀率冲到 20%,买套房得不吃不喝攒 6 年,家庭能自由支配的钱只占 25%。大家忙着搞钱,生孩子的事就搁下了。1974 年生育率跌破 2.1 的警戒线,1989 年 “1.57 冲击” 成了国民话题,到 2023 年只剩 1.34 了。
养孩子太贵是个大问题,把一个孩子养大要花 2900 万日元,差不多 173 万人民币。年轻人连婚都不想结了,50 岁男性里每 4 个就有 1 个未婚。日本至今还要求夫妻同姓,不少女性觉得结婚像 “失去自己”。更头疼的是,30% 的女性生完孩子就被迫离职,而男性里只有 6% 愿意休育儿假。这样的环境,谁还敢多生孩子?
表面看,年轻人现在日子舒坦。工作时间缩短了,手里的钱能多买两件新衣服。但藏在底下的麻烦可不少。老年夫妻每月领 21 万日元养老金,却要花 25 万,缺口 4 万日元填不上。1 个劳动者要养 2 个老人,以后这个数还得涨。汽车、电子这些制造业只能往海外搬,本土产业链慢慢空了。更让人唏嘘的是,老年盗窃犯占了三成,有人就为偷罐咖啡进监狱 —— 至少能有口饭吃。
最不公平的是两代人的差距。年轻人 “上四休三” 的时候,70 岁的老人可能还在生产线干活。有人说这是 “牺牲一代换一代”,可这样的模式能撑多久?
看看隔壁韩国更让人着急,生育率只有 0.75,1% 的人掌握着近半财富。数据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到 2040 年要降到 5980 万,中国 2023 年出生人口也不到 900 万了。
其实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瑞典把性别平等做到位,高福利让生育率回升到 1.95。法国不婚生子占 60%,人家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生育率自然就上去了。反过来看日本,给机器人的补贴不少,可保育员的工资却没怎么涨,12% 的托儿补贴都没用到人身上。
说到底,少子化不是简单的人口问题,而是怎么分蛋糕的问题。当社会逼着老人 70 岁还得打工,年轻人再舒服也心里发慌。毕竟谁都有老的那天,谁也不想老了还为生计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