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警船和中国海警船在南沙群岛邻近海域的碰撞,就是最近南海最直接的一次危险动作。这次碰撞不是偶然,是菲律宾选择了一条冒险的外交路线。
马尼拉那边说,这是对中国“非法阻拦”的回应。北京的表态更加直白,认为这是挑衅,意图在中国领土上搞不正当行动。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去,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一步一步试探中国的底线,从所谓的“仁爱礁补给协议”到强行进入黄岩岛,都让局势一次次紧张。
黄溪连大使在菲律宾的六年时间,可不是空耗。很多建设、很多谈判都在他推动下进行。他离任前的那句话,“希望中菲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早日重回正轨”,听着不复杂,其实背后全是无奈。哪怕他自己也清楚,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马科斯政府这一套操作并不只针对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他们是越绑越紧。海上联合巡逻、军演这些动作,美国的参与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菲律宾主动迎合这些安排。
菲律宾想靠美国的军力来制衡中国,这是他们现在最大的外交赌局。结果就是一边要中国的钱和项目,一边在南海的岛礁上硬碰硬。这种“两头要好处”的玩法,风险大到溢出来。
北京没急着派新大使去替黄溪连。我更愿意把这一点看作是警告。不是不管,而是看你马尼拉下一步怎么走。如果继续撞,那么冷处理就会变成更激烈的反制。
这种做法过去也有过。比如立陶宛,2021年允许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所谓“代表处”,中国马上降低外交关系,市场直接关上门。立陶宛的经济随后就被冲击得很明显。出口受限,合作项目停滞,那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菲律宾的依赖远大于立陶宛。农业、农产品出口,还有基建投资,中国都是关键市场和资金源。经济账这么算,你就知道南海不断挑衅换来的是短期的政治姿态,长期的损失可能更可怕。
中方的外交向来强调原则和灵活并存。南海、台海都是核心利益,没得商量,但只要不踩底线,合作是可以深做的。现在的问题是,马科斯政府有没有那个耐心去谈,还是说继续硬顶、继续和美国绑在一起。
我们看黄溪连离任后的外交状态就能推测出一些信号。中国没有着急,这是战略上的“观察性调整”。如果菲律宾真有意收敛,事情能谈。如果没意愿,那关系就只会再往下走一格。
南海上的碰撞,不是海上的浪花,而是外交博弈的尖刀。一次碰撞,背后是一次战略试探。试探结果,就看中国给不出空间,菲律宾收不收手。
立陶宛的教训其实很直白。触碰核心利益,换来的不是“被教育一下”,而是长期的外交降级、经济打击。台独问题如此,南海问题同样如此。北京对此的处理模式是一致的。
菲律宾现在的角色,说白了,就是试图在中美之间搞平衡,却常常是动作偏向美国、舆论想讨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问题是,这个平衡很可能在一次次事件中被打破,因为代价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菲律宾政府如果真想维持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就得在南海问题上回到谈判桌。这不仅涉及渔业,还涉及基础设施项目、农业出口,这些都是眼前就能见效的东西。
现在的外交状态,就是关键的边缘。马尼拉的选项不多,要么收缩挑衅动作,要么继续走美国路线,但要准备应对由此带来的经济冲击。这条道路上没有所谓的“安全区”。
黄溪连的努力没能阻止南海的摩擦在他离任前升级,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信号不是冲着某个人,而是告诉菲律宾政府,北京的耐心不是无限的。
这种关系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菲律宾自己的选项锁定了。中国的原则不会改变,灵活性也不会放弃,但具体策略会根据对方的动作调整。南海的浪再大,也挡不住背后的逻辑,谁在触碰底线,谁就要准备付出代价。
菲律宾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决定它下一步是继续在海上撞还是坐在桌边谈。
现在的局面,没有空话,没有幻想,只有选择。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