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欧林生物突然要斥资收购新诺明生物的股权,而且还不是小数目,说的就是不超过4500万。细看公告,人家还挺低调:“参与竞价,价格不超底价上浮5%,再贵没门。”十足的生意经和精明范儿。可关键问题在于,这场资本“亲情大戏”背后,父女档的管理组合,分分钟让人脑补出一副家族企业的新风景。到底是生意上的最佳拍档,还只是巧合地凑成了“创一代+继一代”传承接力?收购股权、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这些官方话术听起来固然专业,但说白了,这笔买卖究竟意欲何为,会不会又是一小步之中隐含着大棋局?
来梳理下脉络,先不急着给答案,这件看似波澜不惊的收购,其实上下文章还挺多的。欧林生物作为头部疫苗企业,光环先放那儿。背后主理人是老将樊绍文,简历一摆出来,年轻人光是看都得自愧“学渣”,几十年药企履历,调任公司那叫一个顺理成章。可今年收购的主角不是他个人,而是欧林生物整体,对象是自己占大头的子公司新诺明生物,仅15%的股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表面看,欧林生物都控了新诺明生物大半壁江山了,99.133%都快达成绝对控股了,真有必要为剩下那点股权折腾吗?啥秘密在里面?
先看看钱的门道。收购金额上封顶4500万,谁都不愿买贵,哪怕情分再浓,资本市场一分钱一分货。生物医药行业,想盈利难,技术密集、背景复杂,无数小型公司倒在了研发这一关。而欧林生物,靠吸附破伤风疫苗这张王牌,直接逐年“起飞”。2016年公司营收才摆在16.13万的小台阶上,瞬间过山车似的飞跃到2017年1459.26万,增长率那可是普通小老板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这爆表的营收,分分钟拿小作文去卷同类型企业。2019年就直接领进亿级俱乐部,2024年更是耗尽水库赚钱,5.89亿的生意,一下子甩上一串零。懂行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疫苗这条赛道有人说“卷到地心”,但能卷出每年这样漂亮的财报,也不是张张公司有本事炫耀的。
可是,光看账面风光还不够。欧林生物其实悄悄干了不少外人眼里“看不出门道”的活。你看这收购动作,绝不只是单纯的“多拿点股权”这么简单。公司给的官方解释是“提升公司对子公司管控力和管理效率”,再加点“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这些高大上的词儿听多了吧,说实话多半是媒体宣传必备,真到实际操作层面,大家更关心:新诺明生物的地盘,到底有啥好东西,非得要全部拿下不可?
再扒一扒新诺明生物,其业务范围“技术服务、研发、推广、交流”应有尽有,看着貌似海纳百川。实际细节,2025年上半年辛辛苦苦赚了492.15万,净利润20万出头。说实话,在欧林生物的庞大盘子里,这成绩算不得多出彩。可别小看了,生物制药这门买卖,哪怕一年净利只有几十万,它背后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可能才是大佬们如今最眼馋的“大宝贝”。不信你想想,欧林生物凭什么上市?说到底,不还是靠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壁垒?新子公司看着不起眼,指不定等哪一年技术爆发,成了下一个爆款产品的“摇篮”。
再回头看看这对父女档,说句实话,国内操作家族企业的并不算新鲜了,但疫苗圈里,爹女齐上阵可就鲜见。樊绍文那是“老革命”,药企圈子里哪儿不得让他“三分敬”?他的女儿樊钒,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接班人”。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本科、帝国理工商硕、中欧EMBA还要加上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这学历条条拎出来你都得打问号:这到底是要管公司还是准备横扫知识竞赛?不过和那些“空降”高管不一样,樊钒从2010年一脚踏进欧林生物,从基层干到董事副总,有一种不服输的拼劲儿。家里给平台不假,能不能撑得住,还得看自己本事。
好玩的地方在这里。你以为家族企业就是资源集中吗?没那么简单。资本市场的“真香定律”永远在于效率—只有权力足够高度集中,决策才没那么多扯皮。欧林生物现在掌控新诺明生物,意味着啥?等于把一条“稍有不慎就脱轨”的业务线牢牢抓在主公司手里,后续想推啥项目、分配什么资金、布局研发啥新技术,屁股一坐,全公司说了算。别忘了那句老话:有多少话事权,就能做多大的局。
但真要说“父女档”当家有没有风险?肯定有。现代企业治理大讲分权、讲透明、讲多元,家族式管理常常让人担心会不会出现“裙带关系”、决策偏颇。可目前外界没什么公开黑料,薪酬标准也还算中规中矩,说大不大,说少也不少,一切还算“在秧田里插秧—规规矩矩”。关键还得看将来公司能不能走出“父女组合”的舒适圈,引入更多职业经理人,提升治理水平,毕竟市场和竞争对手不会管你“姓啥”,大家拼的还是硬实力和落地执行。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要问了,这场收购到底会掀起什么大浪?会带来羊毛还是暗藏雷点?单纯站在投资者角度来看,这次动作对欧林生物肯定是有益无害。增强控股权,一方面提高了对新诺明生物的业务掌控力,少了第三方小股东这个“闹心角色”,后续整合起来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对外讲故事也有了更多资本,说是“战略调整”,下轮融资也方便包装。哪怕新诺明生物眼下业绩不算突出,但在高成长性行业,技术的投入和专利布局往往比当年账面数字更重要。再者说,以后出了新疫苗大单,你就能从集团角度“吃干抹净”,何乐而不为?
而对于市场流通股价方面,9月1日收盘价29.97元/股,看似平淡无奇,但长期看,这类动作如果后续成效显著,大概率会给二级市场带去新的想象空间。不过这里得再敲一次黑板,本文可不是投资建议,没谁能拍着胸脯说你该买进还是砸盘,行情涨跌都自有天意。
回头再聊下行业视角。疫苗这个赛道真是“内卷之王”,要做大做强,既得有技术护城河,还得整合一切可用资源。欧林生物这么做,更像是在为更大的棋局—无论是合成疫苗布局,还是临床资源整合—提前加固基础。有人可能觉得不过是公司内部调度,没啥稀奇,但往往就是这类“枢纽工程”,为企业后续发力提供了坚实台阶。有点像厨房里的主妇提前备好食材,啥时候开火,总得随叫随到。
到这里,谜底其实也就渐渐浮出水面了。欧林生物用不到4500万买下子公司新诺明生物的全部股权,并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利润扩张,更主要的是看重未来在战略层面的整体协调和管控。这种做法看似波澜不惊,却为企业后续发展谋划了更稳固的根基。更何况在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药圈里,谁能把科研和市场更紧密地捏在一起,谁就有机会在下一个技术革命中突围而出。
最后回到“父女档”的故事。说句老实话,这种新老两代交接班模式有它难以回避的挑战,同时也有无可比拟的默契。欧洲不少老牌家族企业、亚洲许多“隐形冠军”,都经历过类似的传承阵痛。咱们不妨用更包容的目光去看,能扛住市场风浪的“亲情搭档”,未必不能开出新花。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也对这场不动声色的收购多了几分关注?你怎么看,家族企业“父女档”模式在中国生物医药圈能火得起来吗?这次新诺明生物的全部控股,会成为欧林生物下一个爆点起点吗?评论区交给你,来唠两句?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