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品牌MUJI(无印良品)最近可谓“翻车”翻到了国际舞台。旗下畅销的室内香氛喷雾被爆出存在细菌污染问题,这让其“天然、健康”形象狠狠摔了一跤。虽然官方回应得相当迅速,直接宣布回收60万瓶问题产品,也详细列举了波及的11种香味产品名单,但丑闻一出,消费者可绕是如坐针毡。
本次卷入风波的香氛喷雾,不乏一些受消费者追捧的“网红款”,比如充满高级感的Woody味道,还有与“助眠”挂钩的绿茶和檀香香氛。但现在“助眠”二字看起来似乎也流露一丝反讽——毕竟,闻这气味的同时,要不要先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吸细菌?虽然公司多次强调,产品中的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微乎其微”,但这样看似胸有成竹的表态,却还是未能消除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忧虑。
最叫人哭笑不得的是,目前在国内,无印良品的这些香氛喷雾不仅没有下架,甚至还在热卖榜上。这一边,日本消费者已经忙着“拨款退货”,那一边的国内客服却胸有成竹地保证:“咱们国内的产品和日本那批完全不同,配方优,工厂好,菌?不存在的!”这种看似理直气壮却又模棱两可的声明,听着难免让人起了疑心:既然国内产品真的干干净净,为什么消费者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独立配方、更优质”的说法?不谙内情的人还以为它就是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产品呢。
回头再想,本次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品牌在生产管理上的疏漏,还有危机公关里的见招拆招。MUJI的应对速度固然快捷:官网公告、门店召回、原价退款一应俱全,甚至都不需要消费者出示小票,可谓体面到极致。但看似妥善的操作背后,却也让人警惕——在全球化品牌的背书下,消费者到底该如何确保自己手中的产品确实“安全”?毕竟,目前出现食品、化妆品甚至日用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可不在少数,抓质量的弦好像永远都没有绷紧过。一边靠管控成本换利润,一边靠高大上的系列广告捞信任,若出了岔子,就只能祭出“技术性掩饰”这根救命稻草?
说到底,作为普通消费者,咱们能做的还是有限的。要么信任商家,祈祷自己没中奖了;要么学着更理性地挑选品牌,用脚投票。“大品牌=品质保证”这样的等式,在当今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早该从我们脑海中删掉了。这件事,也许能给每个家庭都上一堂消费课:广告和包装从来不等同于质量与真诚。最终,我们每个人花的钱,不是为这些虚头巴脑的“品牌故事”买单,而是真心期盼买到一份对得起信任的安全保障。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次你在商场看到MUJI的香氛喷雾,会不会勇敢地再“闻”一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