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当我们在停车场悠闲地插上充电线时,背后却是一场充电桩行业的激烈厮杀?从城市到高速公路,从公共场所到家家户户,充电桩的布局不断扩张,但企业发展的境遇却诠释了“同样是风口,有人欢喜有人愁”。
数据显示,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设计并投入使用的公共充电桩已经突破了400万台。表面上是充电桩行业蓬勃发展,实际上真正掰手腕的只有四大巨头——特来电、星星充电、电网和云快充。这四家,不是唱歌喝酒的好兄弟,而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商业竞争猎场。有人一年净赚上亿元,有人还在盈亏线的门口徘徊,一脚跨不进去,好比站在门口啃冷馒头。
先来说说特来电,这可是行业内的大哥级存在。依托于母公司特锐德在电力设备领域的“武林绝学”,特来电不光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充电网,还搞出了“群管群控”技术。简单说,就是让充电负荷实现动态调节,有时候还能给电网打个辅助,参与该系统的调度。从这个气势来看,不禁让人怀疑:特来电是不是给自己充电后还能顺手给电网充充呢?更神奇的是,2023年这家公司终于撕掉了亏损的标签,全年净利润直接冲上1.72亿元。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好意思,老大哥的野心远不仅限于此。
相比之下,星星充电走得完全是另一条路,这家企业就像电动圈里独行的侠客。创始人邵丹薇带着自己的汽车行业背景,把私桩共享当成了主攻目标。瞄准一线城市那些出个门堵得怀疑人生的年轻人,利用自己的“聪明能源”抢占了90%的私桩市场,成了圈子里唯一稳稳赚钱的一哥。邵老板的手腕也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凭借和各大车企的深度合作,把一个个目标客户一网打尽。
至于电网,听名字就知道它属于“队”,看着像在城市市场里战略收缩,其实人家聪明着呢。电网准确卡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个“出行命门”上,硬生生地拿下了91%的市场覆盖率。特别是节假日,你想跑个长途,不从它家充个电?对不起,电量能不能撑到家的问题可能就看它的脸色了。
讲完了“大哥”“侠客”和“门神”,现在轮到云快充了。你要说它,它和以上三位的风格大相径庭——“不产桩,不卖桩,也不建桩”,专注做一个第三方服务平台,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充电桩界的“中介”。虽然轻资产模式让它跑得轻松,确实避开了不少风险,但利润空间相对较窄。没了“重装备”,在定价权和市场掌控力上它显然是吃亏的,充其量也就是个游离的“局外人”。
同样是新能源大风口,各家企业之间的差距却让人不得不佩服商业模式的力量。特来电通过加盟合伙人快速扩张,星星充电靠私桩共享锁定客户,而电网完全是依托电力资源建起了“天然壁垒”。云快充虽然思路清奇,但想在这场竞争里分一杯羹,还得加几道硬菜。
这场充电桩的“跑马圈地”到了现在已经很明显进入了第二阶段。未来竞争注定会更残酷,不具备核心实力和盈利模式的企业,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它们不是被市场扼杀,而是自己没想明白该去哪儿。业内甚至大胆预测,到2030年,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市场规模会突破1400亿元。然而,这份盛宴注定不能每人都分到一碗肉汤,真正强者笑到最后的戏码在商业领域简直屡试不爽。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桩场互斗”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充电效率更高、网络覆盖更广,更复杂的出行方式也因此变得简单。然而,当我们点一下屏幕,昭示开始充电时,你真的知道背后这些企业如何绞尽脑汁,甚至彼此较劲吗?
最后的疑问是,如果未来市场真的清场成功,留下的几家大赢家会如何定义充电的价格?是否会有朝一日,我们连充电都得提心吊胆问自己,还能不能付得起那个电桩的“服务费”?这既是对自身行业的未来追问,也是我们对于日常生活消费模式的长久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