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电影院流连,却最终还是跟风选了一部充满“黄金三要素”的爆米花大片?而那些没有流光溢彩的作品,是否悄然被你错过?《阳光俱乐部》就是这样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尽管主演阵容强大,有黄晓明、贾樟柯、祖峰、廖凡这样的熟面孔,但4天票房仅480万,完全没能触及票房榜的浪尖。这部电影真的只是一部不合时宜的艺术片吗?里面的故事真的无法吸引你去看一眼?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部颇具个性的作品,也许会打破你对癌症电影的固有印象。
提到癌症电影,大家可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煽情的场景,或者励志的桥段。《送你一朵小红花》用温情打动观众,《我不是药神》的现实剖析刺痛人心。放到同样题材的对比下,《阳光俱乐部》似乎显得有点“另类”。没有治病救人的壮烈,也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冲突,它甚至连一个“故事高潮”都显得格外冷静。有人说,这是导演魏书钧在拒绝向市场妥协——可这样的作品,观众真的会买账吗?
更故事中那些看似平静的表层之下,其实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和暗涌。一次天大的打击——家庭顶梁柱母亲突患胰腺癌晚期,让本来有些怪异却温暖的小家瞬时陷入了混乱。母亲的病情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兄弟俩的生活中引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特别是黄晓明饰演的吴优,一个心智停留在孩童的中年人,他的选择通常无厘头,却偏偏揪住了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就像隐匿在平凡生活中的“细缝”,显得悲伤中却藏着暖意,深沉里不乏片刻的童真温情。这样的尝试,无疑踩在了主流审美和市场套路的边缘。
黄晓明饰演的吴优,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冷酷多金的男一号形象。他是一位心智如10岁孩童的中年男子,过着安稳又简单的生活,全靠母亲和大哥的照顾。他的世界天真的几乎没有瑕疵,直到母亲突然病倒,原本规律有序的生活彻底被搅乱。医生的诊断结果毫不留情:胰腺癌晚期,根本没有治疗的可能。不同于观众料想的大哭大闹,母亲选择了平静地接受事实。这样的冷静,让我们一时之间都忘记了这其实是一件多么沉重的事情。
兄弟俩于是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祖峰饰演的大哥坚信,只要投入金钱和资源,便能找到救治的办法。他拼尽全力,甚至想把母亲送到国外做最先进的治疗。而天真单纯的吴优却另辟蹊径:妈妈说她喜欢阳光,好!那就不惜代价为她砸了墙、装上玻璃,让她的卧室洒满阳光。她曾提到年轻时有个老相好?吴优愿意倾尽全力去帮母亲实现这个“荒诞”的愿望。
这种温暖中的片段让很多观众觉得吴优是“治愈药”,但事实上,他的天真而又简单的思考方式,也成为了无心中“破防”的利器。一次无意间的询问,一句“这样你的胰腺癌就会好了吧”,硬生生把母亲装出来的坚强戳得粉碎。所谓的“暖”,里头何尝不是充满了刺痛的真实?
影片中真正令人深思的,是这份天真背后的“温暖”到底从何而来。吴优的行为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离不开“阳光俱乐部”的支撑。这个名为阳光俱乐部的组织,是贾樟柯饰演的蔡博士一手组建的。蔡博士口中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理念,比如“多晒太阳,多吃苹果,自然不会生病”,乍听之下像是劣质的传销话术,又像庸俗的心灵鸡汤,甚至有观众直言,这就是骗局!
问题是,正是这个看似荒唐的“俱乐部”,成了吴优心灵的避风港。在这里,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讲的任何“孩子话”都不会被讥讽。他的兄长或许把他看作累赘,他的日常却被蔡博士接纳得无差又顺其自然。
影片中最讽刺的一幕,是当警察、也就是廖凡饰演的角色一句简单的讽刺:“你这‘阳光俱乐部’,怎么成天戴着一副墨镜,怕光吗?”戳破了蔡博士的伪装。观众至此才意会,这个貌似温暖的团体,背后竟然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骗局。
那么吴优心里的太阳,是真光还是虚幻的呢?
真相的揭开,总是伴随着另一层矛盾的激化。离开了阳光俱乐部的吴优开始显得更为失措。对母亲病情的“不理解”,让他不断陷入一种错位的自责中。家人的纠结与外界的眼光,也让兄弟俩的关系愈发紧张。当观众以为,这个天真的兄弟不过是一个象征善良纯净的辅助角色时,正是吴优的天真,却道出整个家庭纠葛的关键:没人真正面对生活的无常性。
更大的波澜来自于母亲的真相披露:她年轻时的“老相好”,原来根本不是爱情的美好结晶,而是她人生的某段复杂经历的缩影。这层“美好希望”被戳穿的时刻,观众仿佛都陷入了难辨真伪的焦虑中。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从一开始要说的,就不是教你如何战胜绝症,而是教你如何接受个人的秩序?
到此刻,我们也意识到,观众对“真相”的执着,竟然和画面中蔡博士的“伪装”类似,都是希望用清晰的答案遮盖住复杂的生活。
正当我们期待着生活的裂缝中能够透进更多阳光时,影片却选择了将不完美和假象一层层摊开。母亲的病情并没有神转折,一切依然走向宿命,而吴优沉浸在“我是妈妈的小太阳”的思考中,带着感情的歪扭逻辑,似乎在为自己缓慢告别。
可是,导火线反而出现在兄弟俩关系的决裂。大哥的“科学至上”和吴优看似“天真的的执迷”,最终使得家庭更为支离破碎。前者无法接纳后者的“孩子气”,后者则沉迷于永恒的“阳光信条”,坚守妈妈的每一个微笑。
这一切的矛盾煞是收口不住,但也丰富了观剧体验。
我们生活中倾向对披上“阳光”象征主义顶礼膜拜。相信“刷爆票房”说明一部电影“实际质量评价”——为什么对于深刻内容时,“冷门反倒更庸俗”?反思在不存在完美(生活)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