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的跳水池还漾着水花,全红婵的名字却先一步撞进了舆论漩涡——自那之后,单人10米台的赛场似乎总飘着陈芋汐的名字,年轻的小婵像被按了慢放键。谁能想到,2025年5月那个突然退回省队的决定,会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这个18岁的姑娘?
11月的粤港澳全运会上,当她踩着决赛最后一跳的节奏跃起,水面炸开的不仅是水花,还有憋了一年的底气。赛后她发了条简短动态:"你真棒!"没有解释退队的苦衷,没提复出的艰辛,倒像在对某个阶段的自己轻轻鼓劲。如今走进暨南大学校园的她,书包里装着课本,训练馆里仍留着汗水,终于用一枚女子团体金牌,在赛场上重新写回了自己的名字。
有人说她退队是妥协,可细想却未必。去年巴黎周期的单人台,她扛着多少期待?镜头扫过她发顶时,连呼吸都带着重量。18岁正是敏感年纪,突然把聚光灯往队友那边挪一挪,或许不是认输,是想给18岁的自己松松绑。就像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退回省队那半年,没人知道她在训练馆加练到几点,只知道复出时教练说:"这孩子的动作又稳又狠,像换了副筋骨。"
团体赛的领奖台上,她和队友抱作一团。金牌挂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有人忽然懂了——真正的王者从不怕暂时的蛰伏。当年那个在东京奥运跳哭自己的小丫头,如今学会了和压力和解:退出单人台不是放弃,是把火力集中到更适合的地方;回应质疑不用长篇大论,用成绩说话才是最漂亮的反击。
这让我想起体育圈常说的话:"低谷期的沉淀,往往藏着下一次爆发的引信。"全红婵的故事何尝不是种启示?年轻人面对质疑时,不必急着辩解,把精力砸在实处,时间自会给出答案。那些唱衰她"退队即下滑"的声音,终究被团体金牌的脆响碾碎。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年轻人被推上高位承受重压时,暂时的退一步,究竟是妥协还是另一种勇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素材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官方体育媒体报道。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