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发动了一连串袭击,这背后其实藏着美国的深度身影。
根据英国媒体的爆料,美国不仅是在背后提供情报,连具体的打击目标和防御漏洞也一清二楚地交给了乌克兰,有时候甚至直接给出“优先打击名单”。
这样的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情报支持,更像是美国和乌克兰联手在和俄罗斯下棋。
尤其是最近,乌军对乌法市的大型炼油厂发动袭击,点燃了俄罗斯能源行业的“雷管”。
要知道,俄罗斯靠着能源出口撑起大半个国家,每天损失一百万桶的产能,这可不只是账面上的经济损失,更是在削弱俄罗斯持续打下去的底气。
自7月以来,俄境内已经有至少16座油库遭殃,能源战正变得越来越激烈。
面对这些指控,美国官方一言不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国防部和情报总监办公室都选择了沉默。
只有白宫有官员出来打圆场,话里话外想把责任甩到前任头上,说在特朗普执政时“战争根本不会发生”,而且特朗普本人还在努力“阻止战争”。
至于泽连斯基,他也没有正面回应美国情报支援的细节,只是笼统承认双方有合作。这种暧昧的态度,其实也是在给美国留足回旋余地。
实际上,俄罗斯对这种“幕后黑手”早就心知肚明。克里姆林宫多次公开表示,美国和北约定期给乌克兰情报,专门针对俄罗斯的关键基础设施。而且,这种合作并非一成不变。
特朗普刚上台那阵子,美国一度暂停对乌的情报支持,可一转眼,随着俄乌谈判陷入僵局,白宫的态度就急转直下。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对普京的“失望”,直接导致美国恢复并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情报和装备援助。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最近又放出风声,说要考虑给乌克兰“战斧”导弹,还想用这个做和普京谈判的筹码。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多人觉得这下乌克兰有戏。
但细细一琢磨,特朗普的算盘其实很清楚:他说在真的提供“战斧”之前,会先警告俄罗斯,而且还反复强调美国武器库存不能被掏空。
这说明,送导弹的目的未必是让乌克兰真打,而是拿来当“威慑棒子”,让普京在谈判桌上让步。
所以说,哪怕“战斧”真的送到乌克兰手里,谁来按发射按钮还真不一定——美国未必敢真的把局势推向无法收拾的地步。
再说回来,真要靠几枚“战斧”导弹,能不能帮乌克兰扭转前线的颓势?俄罗斯那边很快给了回应。克宫发言人直接说了,“战斧”改变不了战局。
更关键的是,他还点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敢忽视的风险:某些型号的“战斧”可以带核弹头,如果发生误判,局势分分钟升级,西方国家也未必承受得起那种后果。
这一提醒,其实已经把红线画得很清楚了,美国在提供远程武器时,也得掂量掂量自己会不会被拖进火坑。
再看看前线的实际情况,俄军在多个方向都在推进。比如红军城那边,俄军快把城市关键的高速公路给切断了,乌军的补给和撤退都变得困难。
康斯坦丁诺夫卡前线同样吃紧,乌军有部队被合围,俄军已经出现在市区外围,攻城在即。可以说,这种多线推进、火力压制不是靠几件远程装备能一下子扭转的。
远程打击能破坏后方补给线,给对方添堵,但想一口气逆转整个战局,那就太天真了。
而且,俄罗斯也没闲着。
10号那天,俄军派出四百多架无人机,对乌克兰能源设施来了个大扫荡,搞得基辅、哈尔科夫都出现大面积停电,供水供暖受影响,乌克兰国内六成的天然气产量直接瘫痪。
这就是典型的“你打我炼油厂,我让你停电受冻”,谁能撑到最后,谁才有主动权。
说到底,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更多是做一个“调节器”,让局势别一下子失控。武器支援和情报帮助都是有限度的,既想让俄罗斯感受到压力,又不敢真的把自己逼进绝路。
普京其实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他在前线稳扎稳打,在外交上也不断划出红线,逼西方不得不谨慎行事。
所以,别看网上说得热闹,真要把“战斧”导弹送到乌克兰,恐怕没那么简单。只要俄罗斯态度强硬,红线划得清楚,美国就会三思而后行。
战争的走向,远不是一两件武器能决定的,背后的博弈还会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