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撕开海面,阳江海陵岛在2025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登陆中剧烈震颤。13级狂风呼啸而至,40米/秒的风速如铁骑压境,955百帕的低压像一只无形巨手扼住海岸。就在这一刻,一张由气象人员拍下的台风眼照片传遍网络——那是一个异常清晰、近乎完美的圆形风眼,静得诡异,却藏着毁灭性的力量。
这场台风不仅是一次自然冲击,更是一场对城市防灾体系的公开检验。随之发布的“十要十不要”防御指南,看似琐碎,实则浓缩了多年血泪教训与科学逻辑。它不是口号,而是一套精密的风险控制程序。
每一条“要”与“不要”,背后都有明确的物理法则支撑。比如用胶带贴玻璃成“米”字形,并非迷信。其原理在于分散风压、抑制共振,更重要的是,即使玻璃破裂,胶带能粘住碎片,防止飞溅伤人。香港理工大学实验证明,贴胶带的玻璃受冲击后碎而不散,安全系数显著提升。但这只是辅助手段——面对13级台风,若窗户本身结构薄弱,胶带终将无力回天。
再看其他九条:从低洼地带撤离、远离广告牌与断线、车辆遇水果断弃车……这些行为建议,根植于流体力学、地质力学与应急管理科学。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全国因台风暴雨致死案例中,65%与未及时转移、盲目涉水或擅自返回危房直接相关。2023年台风“杜苏芮”期间,福建有12人因强渡积水路段被困身亡,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低估了30厘米积水即可让车辆漂浮的物理现实。
然而,当极端天气频繁突破城市设计标准,这套以个体行为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正显露出结构性盲区。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按“20年一遇”暴雨设计,而如今,“百年一遇”的雨量正变得寻常。郑州“7·20”暴雨中,地铁进水、地下车库成湖,暴露的不只是市民应对失当,更是基础设施韧性缺失。防灾责任被悄然转嫁给了个人,而系统本身却未能先行托底。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习惯把安全寄托于“公众自觉”。但当通信中断、道路淹没、避难所遥远,那些“不要外出”“不要逗留”的提醒,往往成了无法执行的空话。真正的防灾,不应是让每个人在风暴中独自求生,而应是城市在风暴来临前就已筑好防线。
未来必须从“人防为主”转向“系统韧性”建设。提升排水标准、加固边坡、普及智能预警、完善疏散网络,让“十要十不要”不再是孤勇者的生存守则,而是嵌入城市运行的自动响应机制。防灾的终点,不是教会所有人如何逃命,而是让灾难本身不再致命。
安全,从来不是靠胶带贴出来的。它是一座城市对风险的敬畏,对生命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