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经评论员吉姆·克莱默公开称台积电为“珍宝”,盛赞其资产负债表“比美国政府更稳健”,并暗示台积电不仅不应拿美国的补贴,反而应主动出资“感谢美方的政治保护”。这类论调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政策遥相呼应——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伊始便暂停了对台积电的补贴,并传出欲向台湾收取“保护费”。在如此“胡萝卜加大棒”的政治氛围中,台积电逐渐显露出变为“美积电”的迹象。
加注美国:钱与人都在“过太平洋”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长期处于中美科技博弈的暴风眼中。去年国台办发言人曾直言,台积电正变成民进党当局讨好美国的“投名状”,一旦彻底出走,“台湾将失去利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一家的市值就占台股约35%,若加上相关产业链,比重超过50%,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尽管被视为“护台神山”,台积电近年在美的布局却步步加深。2020年,台积电宣布投资120亿美元于亚利桑那州建置5nm厂,2023年再加码至400亿美元增建3nm厂,2024年又宣布推进第三座晶圆厂,致力投产2nm及更先进制程。而今年,台积电更抛出干亿美元级别的追加投资,使在美投资总额高达1650亿美元,相当于其四年的资本支出总和。
除了资金,企业的“人”与“决策”也在移动。台积电成立37年来,首次将董事会移师美国召开。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向特朗普政府示好的政治表态,也释放出企业重心逐渐西迁的明确信号。
美国的“胡萝卜与大棒”
台积电之所以不断加码美国,背后是美国强势的芯片战略与地缘政治布局。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虽风格不同,但推动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的目标高度一致。《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补贴与税收优惠吸引企业赴美,台积电因此获得约66亿美元补贴及大量低息贷款。
但“胡萝卜”背后更有“大棒”。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芯片课征100%关税,除非企业在美国生产。此外,出口管制、国防采购限定等政策,都成为迫使台积电必须赴美生产的关键压力。而台积电的重要客户如苹果、英伟达也已表态支持美国制造,进一步推动其做出投资决策。
台积电的遭遇并非孤例。三十多年前,东芝因美国制裁走向衰落;十几年前,阿尔斯通高管被逮捕,公司最终被分解。正如《美国陷阱》一书所揭示,美国常以“长臂管辖”打击高科技竞争对手,以巩固其科技霸权。
搅动美国本土芯片竞争格局
台积电的大举进入,直接冲击美国现有半导体竞争生态。其与三星的竞争由全球蔓延至美国本土,双方在政府补贴、客户订单、人才争夺上激烈交锋。尽管三星也宣布未来二十年可能在美投资2000亿美元,但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仍暂居上风。
另一方面,台积电的赴美也对英特尔构成巨大压力。尽管英特尔近期获美国政府、软银和英伟达注资,但其制造业务进展缓慢,推迟多国建厂计划,市场甚至一度传言台积电可能接手英特尔晶圆制造业务。
从全球视野看,半导体产能正由东亚向北美部分转移。特朗普曾豪言美国将占全球芯片制造四成份额,虽被质疑过于乐观,但台积电、三星的布局确实在改变产业地理版图。
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挑战与应对
台积电的赴美,对台湾而言无疑意味着产业空洞化危机。一旦芯片制造核心离开,台湾不仅失去经济支柱,更可能在大国博弈中丧失筹码。国台办此前就批评民进党当局任由美方掏空台积电,毫不顾惜台湾民众与产业利益。
而对大陆来说,台积电加速在美布局2nm及更先进制程,可能扩大其在高端芯片上的技术代差。但危机中也蕴藏机遇。大陆或可围绕第三代半导体、Chiplet先进封装、类脑芯片、水芯片等新兴领域加速研发,力争实现“换道超车”,摆脱对传统硅基制程的依赖。
结语:棋子或棋手?
台积电虽是技术巨人,却难逃成为地缘政治中的一枚棋子。从响应美国号召赴建厂,到千亿美元级加码投资,再到首度海外召开董事会,其每一个动作都显示出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与调整。然而,正如和氏璧的故事所示,强权所垂涎的珍宝,未必能轻易守住。台积电能否在博弈中守住企业自主性与全球竞争力,仍将考验其未来的每一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