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胜率,说实话,我看了就心痒痒。
你说这职业象棋,到底是个啥魔力,能让两个人玩到这个地步?王天一那胜率,都快赶上我当年考试蒙题的准度了,七成五,这还是人算出来的数字吗。郑惟桐也差不多,七成以上,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别人还在跟棋盘较劲,他们俩可能已经在跟自己下棋了。
我寻思着,这数字背后,得是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推演,才能换来这么个冰冷又残酷的数字。想想就觉得,咱们普通人,能在业余赛场上赢一把,都够吹半年的,人家这是常态。这种高胜率,不是说你技术好就能达到的,那得是对棋局的掌控力,对对手的洞察力,甚至是对自己心态的绝对自信。
可有时候,我就在想,当一个人把一项技能玩到极致,是不是也挺没劲的。就好像看神仙打架,虽然知道他们厉害,但好像也少了点儿跌宕起伏的刺激感。你想啊,你都能提前预判到大概率是谁赢,那看比赛还有啥意思。这就像知道剧情的电影,虽然知道结局,但过程中的意外和转折才是吸引人之处。
我这么说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我也就是个看热闹的。人家的付出,咱们是真体会不到。那些年复一年的训练,那些错失的陪伴家人的时光,都化成了棋盘上的一个个子,最后汇聚成了这个惊人的数字。可我还是觉得,当胜负变得太容易预测,那“胜”的意义,是不是也会打折扣。
我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孩下棋,输了以后哇哇大哭,旁边家长在一旁安慰。那画面,带着点儿真实,带着点儿不完美,反而让我觉得,这才是棋盘的魅力所在。有输有赢,有喜有悲,有意外,有不甘。
我记得我小时候,跟我爸下棋,他总是让我几个子,我赢了他就笑,我输了他就跟我讲道理。那种过程,我享受的不是赢,而是跟他在棋盘上的互动,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乐趣。现在看王天一和郑惟桐的对局,我有点担心,是不是这种纯粹的乐趣,对他们来说,已经变得奢侈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我们太看重结果了。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效率、追求成功的时代。就像这次的胜率,大家津津乐道,但背后付出了多少,有多少个瞬间濒临崩溃,有多少次自我怀疑,这些好像都被这些数字给掩盖了。
我曾经也跟朋友聊过,我说,要是能有一种棋,没有胜负,纯粹就是两个人的智力博弈,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玩。这也就是个玩笑。毕竟,象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竞技性,就在于那份争夺第一的执着。
只看到这高高在上的胜率,我还是忍不住会想,除了这些冰冷的数字,他们身上还剩下多少属于“人”的东西。那种因为输棋而懊恼,因为赢棋而欣喜若狂,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妙手而拍案叫绝,这些情绪,在高胜率的棋局里,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这不,最近又看到一些关于象棋未来发展的讨论,有人说要改革,要吸引年轻观众,要增加观赏性。听起来都挺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好像给一个硬币,你只关注它正面的光鲜,却忽略了背面可能存在的阴影。
我不知道他们自己怎么想,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总觉得,当一切都变得太容易,太可预测,那这份“赢”,真的还是当初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赢”吗?
我手机刚放下,气还没完全消,就想写点东西,就想说点啥。你们觉得呢?
声明:本文90%以上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少部分素材是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所有内容我都仔细检查过。图片素材都是真实的,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希望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