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舞台上扮演毛主席的演员,很多人都会先想到古月或者唐国强那样的明星型演员,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最早的那位叫于是之,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的核心骨干,1951年在歌剧《长征》里首次尝试扮演这个角色。那个时候,新中国才刚成立两年,艺苑里正热火朝天地创作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这部歌剧也算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本人看完演出以后,给剧组提了点建议,说可以写革命和长征,但别把我当成菩萨那样供着,今后不要再这样演这角色了。这一句话一出口,直接对以后好多年影视戏剧中领袖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这事挺有趣的,既反映出那个年代对艺术创作保持谨慎和坚持原则的态度,也让我们看看毛主席对个人崇拜的警惕心。
于是之这个人,背景挺普通的,出生日期是1927年7月9日,原籍天津。不过,他是在河北唐山出生。小时候家庭条件挺不好,父亲早早去世,他和母亲祖母一块儿过日子。迁到北京以后,上过北师大附小和附中,但因为家里太穷,半途辍学了。十五岁就开始打工,先是在仓库干活,后来做抄写员。那个时候,生活挺苦的,但他对戏剧挺感兴趣,从1942年开始参加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1945年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学的是法文,但没多久就退学了,转而正式加入职业剧团。1947年,他进入北平艺术馆,演过《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戏。到1949年2月,他加入了华北人民文工团,也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从那时起,他的演艺生涯逐步走稳,渐渐成为话剧界的关键人物。
1951年,对于是之来说算得上关键的一年。那时他才24岁,已经在剧院混迹了一阵子。刚演出一部老舍的话剧《龙须沟》,扮演程疯子,意外小有名气。程疯子是个底层艺人,旧社会里受尽折磨,到了新社会反而重新振作。这角色演得挺接地气的,观众觉得挺真实、挺接近生活的。这部戏一炮而红,也让他引起了注意。不久后,他又被选中参与创作歌剧《长征》。这出歌剧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重点项目,由李伯钊负责,她是杨尚昆的夫人,也参加过长征,对革命历史挺熟悉。剧组从1951年4月21日正式组建,旨在展现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场景多幕,合唱队超过百人,作曲家有贺绿汀、梁寒光、郑律成这些声名显赫的人士。
选角期间,最大的一块难题就是谁来演毛主席。那时候没人有演领袖的经验,舞台上还没见过这种人物。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李伯钊在剧院看到于是之,觉得有几分像,就决定让他试试。于是之自己也知道这个任务挺艰巨的,差距挺大,毕竟他外形和毛主席的相似度也就那几分,身高也差不多,但其它地方还得靠后天努力补上。
他开始查资料,翻看毛主席的照片,研究他的书法,还借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唱片,听毛主席在1949年新政协会上的讲话录音,模仿湖南口音。北方人模仿南方口音不太容易,他反复用留声机听,反复练习发音。1951年5月24日,剧院帮他安排了一次机会,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西藏代表的场合,他混入军乐队队伍,近距离观察毛主席的举止,比如眼睛望远方、握手时盯着对方的眼睛什么的。这些细节帮他调节表演的状态。
排练一遍又一遍地调试着,1951年6月17日的第一次彩排就此展开。于是之登上舞台,台词只有一句:“同志们,祝你们成功”,只是出现在“强渡大渡河”那一幕。反响既有赞扬也有批评,有人觉得手背得太高、走路时脚离得太远,眼神也缺乏神采。他单独练习了六七次,把细节一遍遍地修改。7月6日的第二次彩排,杨尚昆和聂荣臻来观望,说走路的动作挺韵味,可口音不太像。7月21日第三次彩排,彭真、肖华、刘亚楼等领导提了不少建议。经过内部认可后,1951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在青年宫剧场迎来首演。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都来看了,观众情绪特别热烈,到于是之出场的那一刻,掌声不断。
首演几天后,杨尚昆陪毛主席来看了第二场演出。看完后,毛主席通过写信或托人传达了意见,觉得题材不错,但不能把毛泽东单独当成神像来供奉,要突出集体的贡献和长征中许多同志的牺牲精神,以后不要再那么演了。这番话很快传到剧组,李伯钊他们连夜开会,开始修改剧本,减少个人的突出,把重点放在群体的表现上。剧目继续演了几个月,但舞台上再也没有毛主席的形象。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影响挺深远。从1951年底到毛主席去世的1976年,影视和戏剧基本上都避免了直接塑造毛主席的形象,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这也体现了毛主席一直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防止艺术作品把领袖神化。
于是之并没有因为这个角色而变得特别出名,反而继续专注于话剧舞台。1952年,他还参演了电影版的《龙须沟》,饰演程疯子。到了1958年,凭着老舍的《茶馆》中饰演王利发这个角色,才算是真正走红。王利发是个老北京茶馆的老板,经历了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变迁,于之之演得细腻入微,观众觉得他就像身边的人一样自然。之后,他演了《虎符》中的信陵君、《名优之死》里的左宝奎、《骆驼祥子》的老马、《女店员》的宋爷爷、《日出》的李石清、《关汉卿》的王和卿、《丹心谱》的丁文忠、《洋麻将》里的魏勒等大约30个角色。到了1983年,在电影《秋瑾》里他饰演贵福,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1987年,他出版了《于是之论表演》一书,分享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1989年,他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的演员荣誉奖。到了晚年,他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位。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在北京协和医院离开人世,享年85岁。他的表演风格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性,内敛而深沉,没有那种浮夸的成分,在话剧界影响深远。
在这以后,特型演员的概念渐渐开始被大家接受。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扮演毛主席的演员。到了1978年,古月被选中,他原名胡诗学,是昆明军区文化干部,身高一米八,说一口湖南话。叶剑英从二十多张照片中选中了他。1981年,古月首次在电影《西安事变》中亮相,随后还出演了《长征》《四渡赤水》《金陵之夜》等十几部作品,甚至成功让毛主席女儿李讷见到他都感动得流泪。古月演技到位,形神兼备,提到特型演员就会想到他了。2005年,古月在广西活动时突然心肌梗死去世,享年68岁。
后来,像唐国强、王霙、侯京健这些演员也纷纷加入这行。王霙从1991年的《开天辟地》起,就接连演了《井冈山》《红色摇篮》《领袖》等作品,涵盖了毛主席不同时期的形象。到了2021年,他演的《生死坚守》算是给自己三十年演绎生涯的一个留念。同样,他曾强调演好毛主席得有信心,不然就别摇这个旗,不然会伤了形象。王霙在2024年8月因为病离开了人世,享年66岁。唐国强则早早就挑战帝王和诸葛亮这样的角色,1996年的《长征》是他第一次出演毛主席,之后还演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延安颂》等剧。他特别重视神似这个点,外形模仿得还能,但保持自己的一些风格,普通话讲得还行,就是不太用湖南话。有些网友觉得像不像还存疑,但他演技可真不错,承受的压力也大得很,很多人都希望有年轻人能接过这份重担。侯京健、谷智鑫等年轻演员也开始挑大梁,角色越演越丰富多彩。
和于是之比起来,他可不是典型演员,那次扮演更多是任务驱使,外形不像古月那么贴合,但他还是很努力地从生活中找感觉,模仿口音和动作,展现了早期艺术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毛主席的指示让艺术创作更重视集体表达,避免突出个人,这点到如今还挺有启示的。现今影视圈里领导人的形象屡见不鲜,可早期那份谨慎和严肃,倒是值得细细品味。它提醒搞创作的人,艺术得为群众服务,真实反映历史背景,而不能一味拔高某个角色。整个历史线索,从于是之的第一次尝试,到后来专属特型演员的兴起,展示了新中国艺术不断发展的轨迹,说白了,就是从零起步,慢慢规范,越来越专业化。
扮演历史人物可不只是简单模仿,得有点内涵。像于是之,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力了,但毛主席的反馈让大家都明白了,革命题材得突出群众的力量。后来的发展中,特型演员逐渐多了起来,可原则没变:演好领袖的形象,是为了教育人民,传承精神。古月他们演得成功,原因在于贴近真实,没有夸张。想想看,要不是毛主席提出那句话,早期的作品可能会偏离方向,现在的影视作品恐怕不一样。总的来说,这件事虽不大,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回味起来既亲切,又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