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闻朔
林昭,原名彭令昭,出生于1932年,江苏苏州人士。195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然而,1957年,她不幸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不久后,又因“现行反革命罪”的指控而被捕入狱。
1968年4月29日,林昭不幸遭遇暗杀,离世时年仅36岁。翌日,上海公安局的官员竟上门向她的母亲索要5分钱的子弹费用。直至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在重新审理此案后,最终宣判林昭无罪,认定这是一起对无辜者的冤杀。
难得的北大才女
鲁迅:路是人踏出来的。
若非初启,后续之路亦无从谈起,纵然时光流转,路途依旧遥不可及。
那首位勇者,循着遥远火光,踏入无径之地,直至生命陨落,仍以自身鲜血为后续者铺就前行之路,他将永远、永远地受到我们的崇敬与敬仰。
纵使此路绵延无尽,踏上征途的每一位继行者,亦将铭记他的名字,永不遗忘!
林昭,女青年。
林昭,一位苏州籍女性,生于1932年,本名彭令昭。传闻她尤其钟爱《红楼梦》一书,对林黛玉这一角色情有独钟,遂将名字更改为林昭。
林昭,出身于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家庭。她的舅舅许金元,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的部长。不幸的是,在“四·一二”事变中,他英勇就义,成为了一位光荣的烈士。
她的母亲许宪民,早年投身革命事业,跟随其兄长投身其中,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对人民福祉大有裨益的工作。
在舅舅和母亲的熏陶下,林昭自幼便对真理不懈探寻,对光明充满向往。
少年时代,我于苏州的萃英中学度过了求学的岁月。解放之初,我又进入了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深造。学业有成后,我成为了《常州民报》的一名记者。
1954年夏日,林昭凭借江苏省文科状元的荣耀,与苏南新专的校友陆拂为携手,一同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编辑专业(后更名为新闻专业)。
当时,编辑专业共有近一百名同学,他们被划分为三个班级,其中多数是调干生以及党团员。我和林昭、陆拂为一同被分配到了第三班。
在这四年的同窗岁月里,林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简直就是林黛玉的化身。
容颜清新秀丽,体态柔弱似风中柳絮,步履轻盈,身姿摇曳,言辞锋利,不留余地;性情柔韧中蕴含坚定,气质高洁,独树一帜,才华横溢,堪称翘楚。因此,我们皆以“林姑娘”相称。
某日,鲁迅先生的妻子、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许广平莅临北大,与青年学子们展开了一场座谈。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场面融洽而温馨。此时,林昭不假思索地开口说道:“若鲁迅先生今日尚在,其境遇又将如何?”
我领会了她的言外之意,随即轻轻扯了扯她的衣角,以此暗示她不宜提出如此问题。她怒气冲冲地瞪了我一眼。幸好许先生并未完全听清她的提问——毕竟她声音轻柔——因此对这棘手的难题并未作出回应。
孤傲之姿虽为林昭显著之特色,然而,其卓越才华方乃其最为鲜明的特质。
1959年,面对英美两国因苏伊士运河争端而对埃及发起的军事行动,林昭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一首诗歌,向埃及人民表达了诚挚的声援之情。
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莅临我国之际,《中国青年报》连载了两首表达热烈欢迎的诗歌,均由林昭创作而成。
因而,无论是在中文系,还是整个校园范围内,林昭都堪称当之无愧的才女翘楚。
成右派不明不白
1957年,随着我们踏入三年级的学习征程,一场本不应降临的政治风暴却意外席卷而来。在新闻专业54级中,总计98位同学,其中18位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在我们所在的班级,共有34名成员,不幸地,有7位同学(其中包括林昭和我)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也就是说,在转瞬之间,20%的学子沦为阶级的对立面;而在这七位右派分子中,现仅存三人,四人已不幸离世,死亡率高达60%。
林昭,那位不幸与死神为伴的同学,其遭遇尤为凄惨,牺牲尤为壮烈。相较之下,其余三位难友的离世,无论是在悲惨程度还是在英勇程度上,都无法与林昭相提并论。
林昭究竟为何被划定为右派,具体情形我并不明了(毕竟我是在她之前被划入右派行列,或许是由于担心右派分子的“反动思想”会相互传染,已被定性为右派的人士无法参与后续对其他右派分子的批判会议)。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林昭并非因倡导新闻自由而遭受这一指责,因为她对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当时已经不再抱有兴趣。
昔日,她跻身于北大诗社,频繁在校刊及学生会主办的《红楼》杂志上刊发才华横溢的诗歌和洋溢着生机的散文,还曾负责编辑北大的《自由论坛》墙报。然而,随着诗社与论坛众多成员被定性为右派分子,林昭也未能幸免于难。
林昭初被划为右派,不解其因。
为何先烈们英勇献身、舅舅们为之奋斗的崭新国家,如今却呈现这般景象?为何只是响应党的号召,坦诚表达内心的声音,竟变成了罪名?
她不食不寝。同学们目睹她日以继夜地以泪洗面,她坦陈,她的内心正遭受着如刀割般的痛苦。最终,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她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幸而被及时抢救,未遂)。
“这不仅仅关乎我们个人的问题。北京大学究竟划分了多少名右派分子?全国范围内又划分了多少名右派?”
这场运动的特点、价值及其所引发的后果,对我国的未来以及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又能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我目前尚不得其解。然而,我决心深入思考,力求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劳动教养三年
进入处理环节后,鉴于其“态度蛮横”,对她实施的处罚为劳动教养三年。
她心中不服,毅然前往团中央寻求解释,而非选择向北大领导致信。
“昔日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执掌校政期间,毅然决然地为‘五四’被捕学子向北洋军阀政府求情释放,而今北大领导却将学生推入囹圄,何曾保留一丝良知?”
抗议无效。
随后,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兼新闻专业负责人罗列,出于对林昭体弱多病的深切担忧,认为送去劳教可能导致其丧命于内,遂毅然出面进行担保。最终,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后并入人大新闻系)的资料室,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改造。
同学们称赞罗列老师做了件好事。
随即,三年困难时期拉开了序幕。刘发清同学被调派至甘肃礼县的中学农场进行劳动。由于过度劳累与持续的饥饿,他的身体出现浮肿,心情陷入极度的悲观与绝望。正当此时,他意外收到了林昭从北京寄来的30斤“救命”粮票。
林昭在信中说:“生活虽不易,然我饮食简约,以此微薄之资,聊表我的一片心意。”
舍己为人,雪中送炭,这颗心是多么的纯洁,多么的高尚啊!
有期徒刑二十年
1960年春季,林昭因身体原因,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得以返回上海,投奔母亲家中休养。
彼时,几位来自北大的同窗好友时常造访,与她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在阅读了《南共纲领》后,众人深感南斯拉夫的境遇与中国颇为相似,认为其中某些举措值得我国借鉴。于是,他们决定将所思所想整理成书面材料,寄往中央领导,以供参考。
谁曾料想,竟遭人告密诬陷,称他们成立“反革命小集团”,从事反党活动。
警方随即展开立案侦查。那是在1960年10月的一个午后,林昭与两名同窗相约至虹口公园漫步,突遭便衣警力包围,三人随即被拘捕。
1962年伊始,林昭因健康原因获得“保外候审”许可。然而,同年十二月,她不幸再次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并被关押于上海提篮桥监狱。
这位苏州女子性格刚烈,自然不甘屈服。她在监牢中坚守真理,绝不屈服于冤屈。她通过记日记、赋诗、书写血书、绝食等手段,诉说自己的冤屈,表达抗议之情。她创作了长诗《海鸥之歌》与《普罗米修斯受难之日》,以彰显她不屈不挠、誓斗到底的决心。
此举难免引发“冥顽不灵”的指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昭对林彪、“四人帮”搞的现代造神运动和推行的愚民政策极端反感,在狱中进行了口诛笔伐。
至1968年,个人崇拜现象日益加剧,“早请示,晚汇报”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上海监狱内兴起的做法,称之为何。“早请罪,晚请罪”在晨曦与暮色之中,囚犯们齐聚于监狱的礼堂,集体表达悔意:“崇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罪犯某某某向您敬献诚挚的歉意。今日……”
林昭对此类宗教仪式深感厌恶。每当举行“请罪”仪式之际,她便会选择躲进洗手间。
管理人员察觉到她的举动,随后跟随至洗手间,询问她为何总是在这个时间点使用洗手间。
她感慨道:“依我看,这处空间的整洁度似乎略胜于那座礼堂。”
此言一出,险些引发滔天大祸——竟敢恶意诽谤、攻击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从重从快”处决
恰逢此时,林彪、“四人帮”为巩固其法西斯式的统治,不惜采取血腥手段,将死刑犯的最终审批权限降至省级(原属最高人民法院),并指令各地务必从速从严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尤其对于那些所谓的“恶毒攻击”案件,要求毫不姑息。
于是,林昭在年仅36岁的年纪,便被依法“从重、从快”执行了死刑。
林昭的具体遇难地点至今成谜,她的遗体无人认领,最终由慈善机构送至火葬场进行火化,以至于她的骨灰亦无迹可寻。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林昭被判处极刑之后,竟然有人向她的母亲索要区区五分钱的子弹费用。
她的年迈母亲当场晕厥,而这笔款项,正是她妹妹慷慨资助的。
不久,林昭的母亲不幸自尽,其妹彭令范——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的才女,亦因牵连而婚事难成,随后甚至连护士的职位亦被剥夺。1985年赴美,家破人亡。
狱中最后二十日
1981年的新春伊始,人民日报刊登了由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领衔撰写的一篇篇幅冗长的报道——《历史的审判》。原文:,其中说,林昭“就义的详细经过,至今无从查考”。现在好了,林昭母亲生前好友邱隐帆先生最近发表了一篇《狱中日记:林昭最后的日子》。林昭的最后时光》一文。
文章提及,他数年如一日地寻亲问友,潜心搜集有关林昭的资料,最终如愿以偿,觅得一位曾与林昭共处囚室的中学时期同窗——丁芸女士。
丁芸慷慨地分享了她所撰写的狱中日记,日记中详实记载了林昭在就义前的最后二十天所经历的一切。这份资料实属珍贵。以下为摘录部分,以供读者品鉴。
1968年4月9日,丁芸日记记。
在这静谧的深夜时分,时针指向约十二点的位置,四号女监的铁栅门缓缓敞开。
狱卒将一名女囚押送至我们的监室。……
她的身影颇为怪异,头发凌乱不堪,面容污秽,宛若流浪者。踏入监房,她便面朝墙壁,笔直地站立,一动不动。……
我凝视着这位女囚,意外地发现,“这不正是曾经的同窗林昭吗?”
她此刻的装扮显得格外异样,身上穿着一件略显破旧的灰色夹袄,而下半身却以一条白色床单代替裙子,拖曳至地面,手臂上则缠着一块黑色布料,上面用白色的棉线绣着一个醒目的“冤”字。她的长发在发根处系着一条白色的手帕,整体造型,宛如京剧舞台上那位著名的窦娥。
4月10日,丁芸留言:
在这间囚室中,所关押的皆为尚未判决的囚犯,其中多数为中学及大学的女学生。她们在造反派眼中,被视为“顽固不化的牛鬼蛇神”。
鉴于林昭系新至的“贵宾”,我们便暗中举办了一场小型联欢会。出于好奇,我们恳请她透露自己的身世以及案件的详情。今日,林昭的心情格外愉悦,她向我们娓娓道来:
“自被囚禁于此,已有八九载时光。而此次,方自禁闭室解禁,转至这所统监工作。”
提及我的案件,便不禁愤慨填膺。所谓的指控,无一不是强加于我,全然缺乏法律依据,荒诞不经,令人瞠目结舌。
1954年,我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深造。在这被誉为“民主摇篮”的著名学府中,我曾为《自由论坛》绘制过壁报,还将鲁迅先生的杰作《伤逝》改编为话剧进行公演,并为盲人阿炳撰写了一部传记。
那时,我怀揣着何等的信心,立志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在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之际,我响应党的号召,秉持毛主席所倡导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宗旨,向党组织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出自肺腑的言论竟被当作罪证,最终导致我被押送至劳教农场接受劳动教养(注:此处记载有误,林昭并未被送往劳教农场)。之后,由于疾病,我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得以返回上海家中。
不久,一群来自北大的同窗前来探望,我们一同前往大光明咖啡馆相聚畅谈。在交谈中,我们讨论了许多关于南斯拉夫的议题,大家普遍对《南共纲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表示了由衷的赞同。
遭遇无端指控,我被诬陷为告密者,声称我们组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并从事了反党活动……在毫无明确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明所以地被判刑二十年。
如此一来,便酿成了一桩莫须有的冤案。然而,我誓言绝不会向这不公低头。
4月15日,丁芸:
今日恰逢周日,正是犯人家属得以探望狱中亲人的固定时光。
今日,林昭与她的胞妹彭令范相会。返回监室之后,她向我详细述说了此次会面的情形。
我妹妹的日常生活充满艰辛,她在一家医院担任护士。然而,医院的管理层却对她施加了压力,要求她与母亲断绝关系,并揭露母亲曾经犯下的“反动历史罪行”……
瞧,我们的家庭似乎已陷入崩溃的边缘。然而,我们终究是革命烈士的血脉相传者啊!
为了舒缓林昭的心情,同牢的姐妹们纷纷拿出家人所赠的美食,于狭窄的牢房内悄然举办了一场“秘密聚餐”。
此刻,林昭感慨地说:“或许这便是一场‘最后的晚餐’,我坚信在我们之中,再也不会有犹大的身影!”……
我们拥抱。
4月17日,丁芸留言:
今日午后二时左右,牢房内的“风洞”中,看守的呼喝声清晰传来:“303号,即刻出庭受审!”
林昭被法警带走。
直至晚七时,她方才返回监室。我们纷纷围拢在她身旁,急切地探询庭审的种种细节。
她愤懑地说:
今日审讯我者,乃一位地位显赫之人物。他对我说:“若你能够真诚认罪,承诺今后不再在狱中创作反动诗篇,展现出悔改之意,我们或许能够宽恕你,对你从轻处罚。
我们深感遗憾,你尚且年轻,却拥有如此才华……这将是赋予你的最后一次宽容机会。
冷笑,无言以对。
4月21日,丁芸记。
今日,林昭于牢狱之中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短诗,借此倾诉心中积郁的委屈与满腔的愤慨。
检察官之花
致我的检察官阁下,
献上玫瑰。
这是礼貌的抗议。
寂静温文。
人血不是水,
滔滔流成河……
这番对不公审判的激烈抗议,正是林昭心中愤懑之情的集中体现。然而,正是这首诗,为她的命运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4月23日,丁芸留言:
今日,林昭的心情愈发激昂,她挥毫泼墨,又创作了一首短小精悍的诗篇。
家祭
哭许金元烈士
四月十二日——
尘封的日期
三十七年前血仇谁记?
死者长已,后人作家祭。
但此一腔血泪,
舅舅啊!——
甥女在红狱中泣。
我知道您——
国际歌旋律中,
教我的是妈,
而教我妈的是您!
假如您知道,
您牺牲的同胞。
而今都只是
罪人奴隶!
4月24日,丁芸留言:
拂晓时分,狱中的吏役催促林昭起身,然而她却坚决拒绝接受食物。显而易见,林昭的精神状况已出现异常迹象。
她心中升起被谋杀的疑云,导致她整夜未能合眼:她口中念念有词,低垂着头,呆滞地坐在床边,保持着一种如同僧人打坐的姿态,纹丝不动,仿佛在祈求,又似在呻吟。
清晨,她身着那套颇具“窦娥”神韵的装束,重新装扮完毕。紧接着,她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诗篇。这首诗,是她以坚韧的决心咬破手指,用流淌的鲜血凝成的血泪之作。
血与自由的献祭
我将这一滴血,
融入祖国血脉。
将这一滴血,
献自由于爱。
揩吧!擦吧!洗吧!
这是血呢!
血债难偿。
“何须采取如此直接的反抗方式?这样做岂不是将自己逼入绝境?”
然而,林昭却如此回应我:“鲜血一旦流淌出体外,相较于凝固在心间,无疑会让人感到更为畅快。”
4月27日,丁芸记。
今日,林昭接获法院送达的一份起诉书。该起诉书列出了三项指控罪名:
首先,是针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恶意攻击;其次,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崇高形象的恶意诽谤;再者,是纠集反革命小团伙,企图实施反党反革命行动。
显而易见,这一连串的指控已将死罪之判决确立为既定事实。
4月28日,丁芸:
今日,林昭的心情显得格外宁静,她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室友中的难友们坦言:“似乎,我即将与马克思相会,这并无什么值得惊慌。他们或许能夺走我的生命,却绝不能消磨我心中的坚毅与意志。”
我的前路似乎已至尽头,然而,历史终将为我作出公正的裁决!这个黑暗的时代终将被人民所终结,我身处这荒谬的时代,早已深感厌倦,生死又何惧哉!
她言罢,便郑重其事地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
浩叹
青磷光永存,夜夜映灵台。
心魂留,残躯化灰。
红花开日,记血斑。
似嫣红学,知染难。
4月29日,丁芸记。
上午十时,林昭案开庭。
审判庭设于监狱之内,且实行的是密室审判。由此,被告无人得以律师相助进行辩护,记者亦未得进入进行报道,更无需说陪审员、被告的亲属以及公众听众能够出席旁听了。……
夜幕降临,死刑的执行竟出人意料地迅速展开。深夜时分,四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一名狱吏的率领下,悄无声息地打开了我们的牢门。
狱吏高声呼喊道:“303号,即刻上前接受审判!”
林昭即将秘密处决。
此刻,监房内所有女囚均从沉睡中惊跳而起,愣愣地注视着林昭,周遭气氛显得异常紧张。然而,林昭却显得出奇地镇定自若。
她神态自若地披上了妹妹彭令范赠送的那件红色呢绒制成的新外套,随后从口袋中取出了一面小巧的镜子,略作端详,又轻轻理顺了略显散乱的发丝。一时间,她那俊美、妖娆、曼妙多姿的面庞便跃然于镜中。她原本就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南国佳人……
转身之后,林昭步出囚室,频频向同囚的女伴们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笑容:“众位姐妹,珍重道别!后会有期……”
监房气氛紧张恐惧。
她缓缓走出女监的大门,心中涌动着对《国际歌》的渴望。然而,狱卒迅速用棉花堵住了她的口。她挣扎着,发出一声凄厉的呼喊:“妈妈,您在哪里?”
狱吏再次以布条严密地封堵了她的口唇,并将布条蒙住了她的双眼。于是,她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座囚禁之地,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或许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对这些往事感到难以置信,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
我们每一位在世之人,都曾为它体验过深深的羞愧。切莫对此等羞耻感抱以轻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