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云南滇军创始人之一唐继尧在云南昆明海口镇创建了一家兵工厂,就起名为海口兵工厂。
因为有这家兵工厂的存在,使得滇军在那个时代的武器配备,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台儿庄战役后期,滇军60军是各路部队里唯一每个班都配备了掷弹筒的部队,他们拼死阻击日寇,誓死不退,战后损失过半。
抗战爆发以后,昆明成为西南大后方最重要的基地,民国政府整合各路资源,在昆明分别建立了生产军用光学仪器的22兵工厂,和以海口兵工厂为主力的51兵工厂。之后又将两厂合并,成为著名的53兵工厂,这家兵工厂是抗战时期最大的兵工厂之一。
昆明解放后,53兵工厂再次拆分,原来的22兵工厂改名为国营298厂,对外名称是云南光学仪器厂,继续生产军用光学仪器;原来的51兵工厂改名为国营356厂,对外名称是云南西南仪器厂,继续造枪。
而真正让356厂名声大噪,奠定在中国兵器工业地位的事件,就是1955年的56式家族仿制项目。
1955年中苏蜜月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就包含了苏联最新的轻武器技术,特别是军队最基础的主战枪支技术。当时我们将前苏联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以及火箭筒的技术全要了过来进行仿制,形成了解放军第一个“56式轻兵器族”,这几乎成为上世纪90年代之前,解放军士兵班的“标准四件套”。
出现在同一张照片里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
这四款武器是:
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的是前苏联SKS西蒙诺夫半自动步枪,负责的单位是重庆296厂;
56式突击步枪(国内也称五六式冲锋枪),仿制的是前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负责的单位是著名的黑龙江北安626厂;
56式40毫米火箭筒(俗称40火),仿制的是前苏联PNT-2型火箭筒,负责的单位是北京的国营547厂;
56式班用机枪,仿制的是前PRD苏联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负责的单位就是云南的356厂;
现在人可能不知道,在建国初期,被安排仿制苏联武器的单位,都是当时全国军工行业里技术最顶尖的单位,他们不仅要负责第一批武器的生产,还要将前苏联的图纸技术国产化,绘制第一份国产图纸,指定第一套国产的工艺流程,质检标准,这样的单位,历史上被称为“底图厂”,而云南的356厂,就是建国后第一家轻机枪的“底图厂”。
军工生产的复杂程度是超出普通人想象的,当年前苏联提供了完整的PRD轻机枪技术,等资料抵达云南356厂的时候,早有心理准备的工程师们还是大吃一惊:
工艺图纸18240张,涉及到的道具、磨具、量具有将近8000种。
经管资料如此详细,但是356厂的技术人员仔细研究过后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材料工艺和机械生产技术,是当时国内从来没有涉足过的,只能从头开始研发。
1955年8月开始,356厂集中了全部技术力量日夜不息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攻克全部生产流程,开始生产样枪,直到1956年12月,才通过审核,允许正式批量生产。
这款枪,就按照生产年份,命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班用机枪”,简称“56式轻机枪”。
多位参加过武昌起义、抗日战争、长征、解放战争的国家领导人,终于亲手拎起了第一支国产的轻机枪,这些青年时代在战场上厮杀过的领导人十分满意,56式班用机枪从此开始列装全军。
56式班用机枪从1956年开始生产,到1983年停产,是中国军工历史上装备时间最长,生产数量最多的轻机枪。
这支枪的第一次实战就是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它强大的火力压的印军抬不起头来,从此一战成名。
之后它参与了60年之后解放军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从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到对前苏联的珍宝岛冲突,直到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这支枪还在使用,是解放军轻步兵火力的主要保障武器。
完成这个项目以后,国营356厂不仅把图纸和生产工艺提供给全国的兵工厂,还外派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去援建。
60年代开始,国营356厂几乎主导或者参与了解放前所有的机枪和高射机枪的研发生产工作,成为我国军工行业机枪第一厂。
在中美蜜月期,国营356厂还生产过大量外贸枪,出口北美。
到了2000年后,国营356厂改制为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是一个上市企业,是A股市场唯一一个公开的枪支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