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这位明朝皇帝不张扬,只当六年皇帝,却赚回全球半数白银

发布日期:2025-08-05 10:17 点击次数:67

在您阅读之前,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了。您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序章】

一个十岁的小朋友意外成为了当时最强大国家的皇帝,四十八年后,他手上的银子多到超过了全世界当时银子产量的三分之一。

这个人名叫朱翊钧,他的年号是万历。他所做的事情,至今仍然让经济学家感到惊讶。

十岁小皇帝的幸运日子

1572年6月22日,紫禁城乾清宫。

明穆宗朱载垕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床边站着三个大官:高拱、张居正和高仪。帘后坐着皇后陈氏和皇贵妃李氏。

站在龙椅右边的那个十岁小男孩,就是未来的皇帝,名叫朱翊钧。

“让您操劳全国之事。”穆宗握着高拱的手,说出了最后的言语。

在五月底,穆宗离世。到了六月中旬,朱翊钧正式登基,将下一年定为万历元年。

这个孩子还不知道,他将要目睹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

朱翊钧的幸运在于碰上了张居正,这位来自湖北江陵的官员。张居正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现在已经47岁了,他为此机会等待了很久。

张居正有个习惯,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去内阁处理公务了。冬天他的手冻得发紫,夏天汗水像下雨一样流个不停。同事们都说他是个工作狂。

李太后非常支持张居正,她常常对小皇帝说:“张先生说的话,就跟我说的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一位完全信赖大臣的太后,一个听话的小皇帝,以及一个握有全部权力的首席大臣。

万历二年,张居正做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就是把各种税都改成用银子来交。

以前,农民交税可真不容易。春天得送去粮食,夏天要帮忙修整河道,秋天又要交布匹。有时候一年里还得往县衙门跑上十多次。

张居正把这些税款合并起来,每年只需交一次,全部用银子支付。

概括来说,一州一县的赋税和劳役,是根据土地和人口来计算的,所有的人头税和粮食税都要上交给官府。

这个决定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明朝万历六年的那一年,张居正再次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对全国的土地进行全面的测量和登记。

明朝统治了两百多年,但从没好好清点过到底有多少土地。许多大地主隐瞒田地,不缴税款,导致政府的收入一直提不上去。

张居正派遣了数千官员,手持尺子重新测量全国的土地,结果让整个朝廷和民间都感到震惊:发现了超过两千万亩被隐瞒的土地。

这表示政府每年能多收200万两的税。

数字虽平淡,现实却残酷,许多富贵人家一夜之间多出几万两银子的负担,他们开始怨恨张居正。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在官任上。临终前,他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说:“臣尽心尽力,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他去世的时候,明朝的国库存了600万两银子,粮食储备够吃十年。

这位来自湖北的能人,花了十年功夫,为明朝打造了一套全新的财务系统。更为关键的是,他让全中国的人都开始渴望拥有白银。

在明朝万历九年的时刻,全国开始实施了一条鞭法,从那时起,中国正式迈入了白银广泛使用的时期。

变化真的很大,福建农民卖茶叶,能拿到银子;广东商人买丝绸,也得用银子;连北京城里买烧饼,也要用银子找零。

中国自己出产的银子不多。

明朝每年自己生产的大约有30万两白银,但全国需要的至少有1000万两。

这个空缺怎么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海外采购。

在隆庆元年,一个关键的决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明朝皇帝下诏:“允许人们买卖东西到两个大洋。”

海上的贸易禁令一解除,福建的商人们就忙碌起来。他们把丝绸、瓷器和茶叶装上船,驶向大海,一心只想换回银子。

最近听说银子比较多的地方是日本。

在16世纪,日本是亚洲产银最多的国家。其中,岛根县的岩美银矿每年能产出6万到9万公斤的银子,而佐渡银矿的年产量更是让人惊叹。

中国商人把丝绸带到日本九州,日本人抢着买。一匹好的湖州丝绸,在日本能卖个大价钱。

交易非常直接:用中国的商品换取日本的银子。

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载了一个细节,1544年,一艘中国的商船因海上风暴漂流到了朝鲜。朝鲜的官员询问船上的人说:“你们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的?”

中国商人说:"我这是去日本谈生意。"

就是为了赚钱,但日本的银子不够用,更大的银矿在地球另一边的美洲。

在1545年,西班牙人在秘鲁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名叫波托西。这个银矿里的银子多得惊人,每年能产出200吨的白银。

西班牙人把白银运回欧洲,再通过贸易输送到亚洲。最终的目的地是:中国。

为什么那么多银子流向中国?因为价格差异。

在明朝初期,中国的银子比欧洲贵一倍。在中国,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两石米,而在欧洲,同样的银子只能买一石米。

商人不是傻子,他们把银子运到中国,很快就能赚50%。

在1580年代,葡萄牙的商人每年会向东方运送大约100万杜卡特的银币,这些银币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市场。

在17世纪初,英国人也参与了这场活动。从1601年到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远东运送了价值75万英镑的西班牙银币,其中大部分最终流入了中国。

全球各地的银子都在涌向中国,这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在1572年至1644年的72年间,全世界大约生产了10亿两白银,其中有3.5亿两流入了中国。

中国现在拥有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白银,成了最大的白银储存地。

皇帝的买卖

在公元1596年,皇帝朱翊钧做出了一项充满争议的决定。

他派遣了数十个太监到全国各地担任"矿监税使",表面上说是开采矿产和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去搜刮钱财。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万历三大征已经把国家的钱库耗尽了。

在万历二十年,宁夏发生叛乱。皇帝朱翊钧派李如松去平叛,花了200万两银子。

从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发生了一场朝鲜战争。为了帮朝鲜抵抗日本的进攻,明军总共花了883万两银子。

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发生了叛乱,朝廷为此又花了大约二百多万两银子。

三场战争总共花费了1300万两银子。

朱翊钧心里难受,他很想回自己的小金库。

矿监税使到了地方,根本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开矿,他们直接向商人收“矿税”。如果商人不交,就把他们的家抄了。

方法十分强硬,河南的税务监督潘相,一年就收上来120万两银子;山东的税务监督陈增,收了80万两;广东的税务监督李凤,也收了100万两。

老百姓的怨言像潮水一样涌来,官员们纷纷上疏抗议,但朱翊钧却全然不顾。

在这十年间,矿监税使为皇上筹集了1710万两白银,这些钱全都存入了皇上的私库,由皇上独自掌控。

这些钱是用来修陵墓的。

万历皇帝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了,整个工程历时6年,耗资高达800万两白银。

8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这差不多等于明朝两年的国家收入。

朱翊钧的皇陵非常奢华,地下宫殿占地超过一千一百平方米,墓道两旁全用汉白玉铺成,棺材则是用金丝楠木打造,并在外层镀上黄金。

在1956年,当考古学家揭开定陵的面纱时,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制品,总重量超过了三千公斤。这里面包括了二百四十件金器和九百五十七件银器。

这只是陵墓里的一小部分。

朱翊钧在紫禁城时的生活极其奢华,每顿饭都有上百道菜肴,他穿的龙袍用金线精心绣制,一件衣服就能值几千两银子。

在明朝万历十九年,景德镇的皇家瓷窑为皇帝制作了超过23万件精美的瓷器。

朱翊钧让明朝成了一个赚钱的大家伙。

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万历年间积攒的银两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

白银帝国的代价白银帝国的崛起,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尝到了甜头。然而,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白银帝国的繁荣,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很多地方的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白银帝国的财富积累也加剧了贫富差距,许多普通人难以享受到这份繁荣。总的来说,白银帝国的代价是沉重的,它让一些地方的环境和民生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在弘德殿去世。

他去世时,明朝国库还有多少钱?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数字依然非常惊人。

问题是,这些银子帮不了明朝。

朱翊钧当了48年皇帝,最后28年几乎不再上朝,他把自己锁在宫里,只想着一件事:赚钱。

国家的事情就交给大臣们去办吧。

边境问题?能缓就缓。

在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发动了军事行动。明朝政府随即派遣了四万精锐部队前往镇压,然而这些部队在萨尔浒遭遇惨败,全军覆没。

朱翊钧这时才慌了神,赶紧拨了40万两银子支援辽东,并派熊廷弼去守卫边疆。

这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控制了辽东的大部分地方,明朝的北方防线已经完全敞开。朱翊钧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财富,也无法抵挡住努尔哈赤军队的攻势。

更令人讽刺的是,朱翊钧去世后仅仅24年,明朝便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在皇宫里找到了7000万两银子,这是明神宗朱翊钧留下的财富。这笔钱相当于明朝14年的国家收入。

《明史》中提到,明朝的灭亡实际上要归咎于朱翊钧,也就是神宗皇帝。

朱翊钧花了48年的时间告诉我们,再多的钱也换不来一个王朝的未来。

他聚集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却失去了一个帝国。这个10岁就当上皇帝的小男孩,最终成了明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历史的讽刺是,当一个国家聚集了全世界的财富时,它反而可能离衰败不远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