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黄金市场上演了一场 “过山车” 行情。年初至今金价累计上涨 25%,4 月创下 3420 美元 / 盎司的历史新高,但 6 月中下旬出现连续回调,伦敦现货黄金最低跌至 3347 美元,国内品牌金饰价格每克下调 40-50 元。
第一部分:下跌表象下的真相
首先,我们来看看 6 月的那波下跌究竟发生了什么。表面上看,金价确实 “跌跌不休”,连续三天下滑。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今年年初至今,黄金价格其实已经上涨了 25%,4 月份还创下过 3420 美元的历史新高。
所以这轮下跌更像是高位震荡中的技术性调整。具体来看,有三个关键因素导致了 6 月的回调:
第一,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美国 5 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市场突然意识到,之前押注的年内三次降息可能要缩水到一次。利率敏感型的黄金自然受到冲击。
第二,中东局势暂时缓和。以色列和伊朗达成停火协议,地缘风险溢价消退,部分避险资金撤离黄金,转向股市。
第三,技术性抛售。当金价跌破 3350 美元关键支撑位时,程序化交易触发止损指令,形成了 “多杀多” 的连锁反应。
第二部分:支撑金价的隐形力量
不过,如果你因此认为黄金牛市结束了,可能为时过早。有两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支撑金价:
首先是全球央行的 “购金狂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显示,95% 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继续增持黄金,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央行已经连续 8 个月增持,5 月末黄金储备达 7383 万盎司,相当于 2292 吨。为什么各国央行如此青睐黄金?答案很简单:在美元信用体系动摇的背景下,黄金成了 “货币压舱石”。
其次是 “去美元化” 的长期趋势。今年美元指数已经下跌 9%,创下 1973 年以来最差同期表现。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加剧了市场对美元资产的担忧,而黄金与美元的负相关性达到 - 0.59,成为最有效的对冲工具。
第三部分:机构论战:3700 美元还是 2500 美元?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机构们也吵翻了天。高盛在 7 月最新报告中重申,年底金价将达到 3700 美元,甚至 2026 年可能看到 4000 美元。他们的理由是央行购金和地缘风险将持续推高需求。
但花旗银行则警告,到 2026 年下半年金价可能回落至 2500-2700 美元。他们认为全球经济改善将削弱黄金的避险需求,而且当前金价已经脱离了实际生产成本。
有趣的是,这两种观点都有数据支撑。高盛看到的是央行每月 77 吨的购金量,花旗关注的是 6 月金饰消费同比下滑 30%。这其实反映了黄金市场的 “分裂人格”—— 既是避险资产,又是消费商品。
第四部分: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这种波动?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追涨杀跌。黄金 30 日年化波动率已经达到 18%,6 月就有投资者因为杠杆交易单日亏损 47 万元。
第二,控制仓位。黄金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建议在 5%-10%,可以通过黄金 ETF 定投分散风险。
第三,区分消费和投资。如果是婚庆等刚需,现在价格回调可以考虑入手,但要注意品牌金饰的加工费可能高达 200 元 / 克;如果是投资,银行金条或黄金 ETF 的成本更低。
结尾
最后,我想用世界黄金协会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内容:“黄金不仅是避险港湾,更是穿越周期的财富密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保持理性、合理配置,才能在黄金的涨跌中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