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毛主席80岁为何赋诗劝郭沫若减少对秦始皇的批评?

发布日期:2025-10-10 21:25 点击次数:186

1973年8月5日,毛主席在八十岁生日之际,特意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题目叫《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劝你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给史实的政论诗,是毛泽东生前以非正式出版物形式发布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毛泽东所有诗词中引起最多争议的一首。

1945年,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出版了一本书叫《十批判书》。这本书是郭沫若先生研究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作品,里面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历史的中心位置。毛主席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创作了这首诗。

郭沫若先生认为,以人民为本位的就是善,反之则是恶。基于这一理念,他对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了分析。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在于关心百姓的利益。因此,他认为儒家思想是积极正面的,充满了善意。同时,郭沫若先生对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顺应了时代潮流,同情人民的解放。

郭沫若先生为了赞扬孔子和儒家思想,选择了秦始皇作为对比对象,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秦始皇是个残暴的君主,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郭沫若还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不是顺应历史潮流,而是站在奴隶主的立场上,推行奴隶制的暴政,称其统一中国为“奴隶制的回光返照”。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观点在当时就是抬高孔子,贬低秦始皇。

毛主席非常认可郭沫若先生的历史观点,郭沫若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还让毛主席十分敬重。1944年,郭沫若先生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毛主席还特意号召全党同志深入学习这篇文章,从中吸取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毛主席非常赞赏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和思想,但对于他在《十批判书》中赞扬孔子、批评秦朝的看法,毛主席则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虽然毛主席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但他非常喜欢读书,知识面很广。他对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毛主席并不赞同郭沫若先生抬高孔子而贬低秦朝的观点。

1964年6月24日,毛主席在接待客人时说过:“相比孔子,秦始皇的贡献更大。孔子只讲理论,而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英雄。他不仅统一了国家,还统一了文字和很多制度,有些制度到现在还在用。在封建皇帝里,没人能比得上他。”

很明显,毛主席在年轻时就不同意郭沫若先生对孔子的赞赏和对秦朝的批评;到了70年代,随着批孔运动的开展,毛主席在这种背景下给郭沫若先生题写了一首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时也怕会被当成“辩论”诗。诗里,他用“郭老”这个尊称来表达对郭沫若先生的敬意。整首诗里,毛主席用真诚和严肃的态度,既劝说郭沫若先生,又像是在和他商量事情。这样一来,原本可能被视为“辩论”的诗变得温和友好多了。

这首诗一开始就提醒郭沫若先生要减少对秦始皇的指责。至于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者的事情,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理性分析。

秦始皇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却一直被后人传颂;相比之下,孔子虽然名声很大,但他留下的成就对后世的实际影响似乎有限。

颈联说的是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度到现在还在用,这说明秦始皇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十批判书》里对秦始皇的批评就不合适了,这样的文章算不上优秀。

尾联的最后一句是希望郭沫若先生仔细研读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写的《封建论》一文,不要像柳宗元那样逆历史潮流而行,试图回到周文王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封建论》。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是对严酷政治最尖锐的批评,但毛主席最欣赏的还是他的《封建论》。

柳宗元在《封建论》里夸赞了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样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毛主席说,即使是唐朝的柳宗元也能看出秦始皇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当代人,他的认识不如古代的柳宗元深刻。这难道不是意味着我们是在倒退,从柳宗元的思想回到周文王时期的分封制了吗?

在古代,有一种叫做分封制的制度,君主会把土地分给皇室成员和有功的大臣,让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自己的小国家,但仍归君主管理。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很难集中权力,各个小国家开始各自为政,国家因此分裂开来,就像周朝时期那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把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废除了,改成了郡县制。地方的行政由郡县长官负责,这些官员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这样可以防止国家再次分裂,这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秦始皇对中国的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最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他把文字和度量衡都统一了起来,还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这样一来,原本混乱的诸侯国被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这个成就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没人能比得上。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周朝更像是一个由许多诸侯国组成的松散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与古罗马帝国的情况有些相似,两者都是由多个独立的诸侯国组成。虽然周天子名义上统治着这些诸侯国,但实际上诸侯国各自为政,周天子的权威对他们影响不大。正是因为这种状态,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的时代。

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我们现在可能也会像欧洲一样,分成许多小国家,至今可能还未能实现全国的统一。

这正是现代欧洲成立欧盟的原因,因为人们明白,只有整个欧洲团结一致,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在古代,欧洲和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欧洲没有出现过像秦始皇这样能够强力推动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领袖。如果欧洲能像中国一样实现真正的统一,它的实力可能会比现在的欧盟还要强大。所以,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秦始皇被质疑的焚书坑儒这件事,就像毛主席说的,确实值得好好讨论一下。其实,他烧掉的主要是六国的官方记录,而那些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并没有被销毁。秦始皇焚书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术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有流传下来。

秦始皇曾经迫害过很多儒生,这些人中有不少原本是儒士。在战国末期,术士非常受欢迎,很多王公贵族都相信他们的丹药。因此,为了赚钱,不少儒生就伪装成术士,到处招摇撞骗。

秦始皇曾经多次被方士的骗术所迷惑,因此非常生气,下令将这些方士和儒生都杀了。但是,即使秦始皇杀了那么多儒生,秦朝的官府中仍然有很多儒生在工作。如果秦始皇真的要消灭所有的儒生,那么孔子的学说早就没有了,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也不会存在了。

秦始皇当年焚烧书籍、坑杀儒生,这件事让儒家在后来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也让秦始皇成了大家指责的对象,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残暴君主。如果当时秦始皇真的把儒家思想完全消灭,或许他后来就不会背上这么多骂名了。

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在处理事务时的视角和深度,与郭沫若先生等专家学者有很大的不同。

毛主席对孔子和儒家学说并不认同,他的思想更接近法家。毛主席曾经说过,历史上那些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人,都特别重视法制。

现代社会强调法治精神,这说明法治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很有意义。儒家思想虽然很优秀,但它的境界很高,有时候看起来有点脱离实际。如果道德标准定得太高,可能很难真正实现,因为这对人的要求太苛刻了。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嘴巴上说着很高的道德要求,把自己当作道德的标杆去批评别人,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和这些要求差得很远。

毛主席认为儒家更看重古代的东西,喜欢从古代圣人那里学习智慧。但他自己更喜欢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鼓励大家创新。正是这种对儒家和孔子的不同看法,展现了毛主席独特的思想。这也让他能以公平的态度评价像秦始皇这样的历史人物。

毛主席把这首诗送给郭沫若后,郭沫若开始觉得之前对秦始皇的评价可能有些不公平。于是,他特意写了一首叫《春雷》的诗来回应毛主席。

春雷轰鸣唤醒大地,海洋深处群龙争吐珍珠。

秦始皇的功绩影响了数百年,而孔子的贡献则更加卓越。

十大失误显而易见,柳公高见犹如红日般耀眼。

我们愿意与工农群众并肩前行,清除污垢,绘制新蓝图。

在这首诗里,郭沫若先生直言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并大力赞扬了秦始皇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电话:
邮箱:
地址:
意昂体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