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林在上海队还能场均14.8分8篮板,孙铭徽刚带着广厦拿了CBA总冠军,场均14.8分9.5助攻2.6抢断,这数据在联赛里可是顶级的。 但奇怪的是,他们连国家队的集训名单都进不去了。 你说这是为啥? 难道郭士强教练真的不看球员能力了吗?
其实啊,这事儿得从郭士强上任后制定的五大选人标准说起。 他第一条就强调“强烈的为国效力愿望”,接着是“最好的球员”、“最适合的球员”、“拼命的球员”,最后是“身体状态最好的球员”。 这五条标准一出来,好多人都感觉国家队要变天了。
王哲林这位两次CBA常规赛MVP得主,当年可是被NBA选中的球员,如今却成了国家局的“弃子”。 2023年男篮世界杯那一战,王哲林多次错失必进之球,赛后遭到全网狂喷,甚至被贴上了“王老太”的标签。 虽然世界杯表现不好的不止他一个,但偏偏他被彻底抛弃了。
现在31岁的王哲林,横移速度太慢,防守端隐患极大。 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短板被放大得特别明显。 而且有消息说,他本人可能也没有那么强烈的重返国家队的意愿了。 再加上余嘉豪、焦泊乔这些年轻内线的崛起,王哲林的位置自然就被替代了。
孙铭徽的情况就更让人琢磨不透了。 刚带队夺冠,数据亮眼,国内知名解说员苏群都多次说他是CBA最顶级的后卫。 可郭士强就是不用他。 深入分析才发现,孙铭徽的打法需要大量球权,但近三个赛季三分命中率都低于30%,存在“高出手、低回报”的效率问题。
孙铭徽有过多次情绪失控的记录:2019年世界杯质疑杜锋的轮换安排、2025年季后赛踢飞篮球被罚款、总决赛后更衣室怒摔毛巾。 这些行为跟郭士强强调的“团队至上”理念完全不合拍。 还有那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微博动态,也被解读为对国家队教练的不尊重。
郭士强在亚洲杯上重用了高诗岩这样的防守型硬汉,29岁的高诗岩第一次入选国家队,就把韩国和新西兰的核心球员防得死死的。 这种选择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适合体系比个人名气更重要。
现在的中国男篮,不再依赖明星球员的个人能力,而是强调整体配合。 郭士强要的是12个拼命的球员,上场5个玩命的球员。 这种建队思路下,特点不明显或者与体系不兼容的球员,自然就要被淘汰了。
除了王哲林和孙铭徽,其实周琦、赵继伟这些球员也可能因为伤病或状态原因慢慢淡出国家队。 赵继伟已经29岁,身体状态在下滑,虽然组织进攻能力强,但防守端存在明显漏洞。 这都是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
郭士强敢于放弃这些大牌球员,说明他对自己的体系有多自信。 他甚至在亚洲杯上启用了20岁的NCAA小将王俊杰,尽管这孩子连CBA都没打过,却入选了亚洲杯最佳阵容。 这种大胆用人,在以前的国家队是不可想象的。
国家队大门对王哲林和孙铭徽来说,可能真的关上了。 这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符合郭士强要打造的那支球队的形象。 一支不过分依赖个人能力,注重整体体系,每个球员都愿意为团队拼尽全力的球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