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8月6日,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数万人在瞬间蒸发,城市化为焦土。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打击,本应是日本反思战争罪行的契机,然而80年后的今天,日本的纪念活动却演变成一场精心编排的“受害者叙事”。从首相到小学生,口径一致的“反核”表演背后,是对历史的刻意回避与篡改。这种虚伪的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对未来的毒害。
广岛核爆的惨烈无需赘述,6000度的高温将生命瞬间汽化,幸存者在辐射中痛苦挣扎,城市化为废墟。然而,日本政客与媒体在每年的纪念活动中,始终回避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广岛会成为目标?广岛并非无辜的平民城市,而是日本陆军的“军都”,是侵华战争的大本营。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来时,广岛市民提灯游行、欢呼雀跃;日军在亚洲的暴行,背后是广岛源源不断的物资与兵员支持。这种选择性失忆,将日本包装成纯粹的“受害者”,却抹去了其作为加害者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日本对投下原子弹的美国讳莫如深,反而将“反核”矛头指向从未使用核武器的中国,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其政治算计。
日本的“和平表演”充满虚伪。首相石破茂高喊“无核三原则”,却对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视而不见;广岛市长呼吁“铭记历史”,却绝口不提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联合国副秘书长中满泉(日本籍)的演讲更是典型的话术操纵——将核爆剥离历史语境,抽象为“反核”口号,以此掩盖日本的战争责任。这种叙事策略并非无心之举,而是系统性洗脑的一部分。通过教育、媒体与国际宣传,日本将核爆塑造为“无差别悲剧”,进而淡化其战争罪行,甚至为右翼势力推动修宪、拥核铺路。近年来,日本政客公开讨论拥核的言论频现,佐谷等候选人的拥核主张获得大量支持,证明“反核”不过是政治工具。
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灌输给下一代。广岛小男孩佐佐木的演讲,刻意渲染“曾祖母的苦难”,却只字不提战争起因。这种教育不是在呼唤和平,而是在培育仇恨——对核武器的仇恨被偷换为对“加害者”的仇恨,而真正的加害者日本却被美化为受害者。相比之下,1945年的中国人对广岛核爆的反应才是真实的历史回响。《大公报》的“哈哈哈”并非冷血,而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惩罚的痛快呐喊。南京大屠杀、重庆轰炸、细菌战……日本的罪行罄竹难书,原子弹的落下,不过是历史的正义裁决。
80年过去,日本仍未真正悔改。它一边利用“核爆记忆”博取国际同情,一边暗中推进军事扩张;一边指责中国“核威胁”,一边与美国捆绑,在亚太制造紧张。这种策略的险恶之处在于,它试图将日本从战争责任中解脱出来,甚至将自身塑造成“和平卫士”。然而,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彻底清算,赢得了欧洲的谅解;而日本的逃避与篡改,只会让亚洲国家始终保持警惕。
历史的教训清晰可见:和平不是靠虚伪的口号,而是靠对正义的坚守。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有理由对日本的“核爆叙事”保持清醒。我们同情广岛平民的苦难,但绝不接受日本将罪行与惩罚混为一谈。真正的和平教育,应当从承认“为何广岛会遭遇核爆”开始。唯有如此,“无核世界”的呼吁才不是政治表演,而是对人类良知的真诚呼唤。
8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广岛核爆,不是为了重复日本的“受害者剧本”,而是为了重申一个真理:战争的幽灵从未远去,只有直面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日本的“小男孩”故事缺了最关键的一页——而这一页,必须由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