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位于高原之上,气候寒冷,一年中有三季风沙,一季飘雪。即便是在这样一个连种植蔬菜都很困难的地方,清朝依然能够驻扎军队,建立制度,维持秩序,并守护了两百年之久。
大家都好奇是怎么成功的?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秘诀?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就是一点一点地铺设道路,一筐一筐地搬运粮食,再加上一套将各方力量紧密结合的严格制度。
清朝不是简单地游览了一次拉萨,而是决定将这片高原真正纳入国家管理的范围。慢慢来,咱们从头说起。
清朝军队能够在西藏站稳脚跟,始于1720年。那一年,准噶尔部族侵入,形势变得十分混乱。康熙五十九年,清朝的军队翻过了唐古拉山,进入了拉萨。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多士兵都被冻死了。但清朝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到达拉萨之后,首先处理重要事务。驱赶准噶尔的势力,确保达赖七世能够顺利返回西藏主持法事,彻底解决西藏内部的混乱局面。随后开始长期居住的准备,搭建帐篷和营房,这不是暂时停留,而是打算长久居住。
清朝时,军队在拉萨建立了驻地,轮流派遣士兵驻守。甚至马厩都修建了排水系统。这个地方海拔高达3700米,空气非常稀薄,人们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感到头晕,连做饭都得用慢火炖上一天。
更加棘手的是粮食供应问题。西藏土地贫瘠,拉萨周边地区生产的粮食连当地人都不够吃,更别提供养驻军了。清朝政府另寻出路,选择了“粮运”的方法,从陕西、甘肃和四川等地调运粮食。
每年需要把大量的粮食运送到西藏,这全部依靠人力和牲畜来完成,要翻过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往往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为了节省人力,还特别设立了“西宁粮台”和“打箭炉粮仓”这样的中转站。
到了拉萨,每位士兵每天的食物配给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人敢克扣,军法处置。
要想军队稳定,就得保证他们的待遇。清朝的军队主要是绿营兵,八旗兵作为辅助,还有部分藏族士兵加入。军队和百姓有交流,军队驻扎的地方也参与地方管理,他们不仅负责打仗,还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
部队还负责保护寺庙、调解纠纷,成了真正的基层管理机构。
这套系统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军营,更是一个集军事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指挥中心。要在这样一个平均气温接近零度,运输成本比内地高出五倍的环境中运作,靠的不是临时应对,而是国家早前的周密规划。
西藏驻军的建设从第一锹土开始,背后依靠的是整个清朝的后勤支持。
西藏的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清军却能坚持下去,这是因为后方一直有供应。到了雍正年间,清朝开始考虑新的问题——军队能驻扎,那么政治怎么管理呢?于是,游戏进入了下一关。
在西藏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好的规章制度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
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了驻藏大臣。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怎么出名,但权力却非常大。这些大臣是皇帝直接任命的,不受地方贵族的指挥。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代表皇帝,保持西藏的稳定。
拉萨有两个大臣,每三年轮换一次。他们还有自己的军队和驿站,连旗帜上都写着“钦差”二字。别小看这个职位,从张广泗、兆惠到富宁安,哪个不是朝廷的心腹大臣?
住在布达拉宫旁边,出门就能到噶厦,进门就是兵营。这里管着调兵遣将、处理政事、讨论藏传佛教的事,什么都管。
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采取了全面管理的方式。他们建立了一个包括军事、行政和教育在内的多重管控体系。例如,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选择,原本是由贵族决定的。
从乾隆五十七年开始,清朝政府开始使用“金瓶掣签”的方法来确定转世灵童。首先,找到的灵童需要上报给京城,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真正的转世者。抽中的就是,即便是佛,也得遵从朝廷的决定。
说到“改土归流”,清朝政府从西藏到青海、四川的藏区,逐步取消了土司制度,收回了世袭贵族的权力,改为设立知府、同知、县丞等官员。
比如昌都这个地方,康熙年间设立了昌都办事大臣,到了雍正年间又设立了昌都府,这样就打破了家族封闭的局面。原来管理西藏是靠“信得过的贵族”,后来变成了由朝廷调派的官员来管理。
制度建立了,执行靠兵。驻藏大臣虽然不常换,带兵却轮流调动,防止地方势力串联。兵不自生,补给靠川藏通道。
清朝时期,在康定建立了驿站,在打箭炉设立了兵营,在理塘设置了仓库,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驻藏工作的开展。
清朝管理西藏,主要采用了行政控制和宗教管理并重的方法。
比起武力,这更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清廷为何能让拉萨成为帝国版图中一个普通的点,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洁之地”。
到了这一步,新的难题出现了,从平原到雪山,粮食怎么运送?士兵怎么通行?信息怎么传达?朝廷需要的是长期驻扎的军队,而不是外出游玩。
从驿站到边境检查站,清朝打通了整个西藏的交通线路。
没有粮食,士兵就像冻豆腐一样脆弱。清朝统治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攻入拉萨后,首要任务就是修路和建驿站。
这条路可不轻松。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全程有2400公里,需要翻越14座雪山,还要跨越11条湍急的河流。运送物资时,人们只能靠肩扛马驮,每隔一段路程就会设立一个驿站。
在雍正统治时期,创建了“川藏驿道”的主要线路,这条线路从打箭炉(现在的康定)开始,经过理塘、昌都,最终到达拉萨。沿途共设有41个驿站,22个草料站,还有8个仓库,专门用来供应粮食、传递信件以及供人马使用。
最早的粮食运输者被称为“背夫”。每年有三万来自四川的百姓轮流承担这项任务,他们每天要走六十里路,肩扛一百斤粮食,翻越雪山,没有人能代替他们。
为了减少浪费,政府设立了“驿站互助制度”,各地之间互相调配草料、铁锅、绳子等物资,修桥铺路的费用也全部由国家承担。
除了主要的驿道,军需运输还有一条重要的线路——甘青进藏道。这条路线从西宁出发,经过日月山、共和和玛多,然后南下进入那曲,最后到达拉萨。整条线路地形恶劣,缺氧严重,全靠牲畜来运输物资。
清朝为了给驻藏的军队提供粮食和物资,就在青海设了一个叫“西宁粮台”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组织军队和搬运粮食,专门用来给驻藏的部队补给。
这套交通系统还包括军事防御。驿站不仅是送信的地方,还负责巡逻边境。清朝规定,每个驿站要配备5到10名士兵,晚上要点燃烽火台,信件必须日夜不停地送到驻藏大臣那里。
边卡制度从康熙中期开始实施,以昌都、理塘、察隅为三个关键点,设置了22个兵卡。
整个西藏变成了清朝版图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每个士兵都能沿着道路行动。每条道路都紧密连接着物资供应、兵力调动和信息传递这三大关键环节。
清朝政府将西藏这块偏远之地改造成了既能驻扎军队又能传递消息和运输粮食的高原通道。这并非偶然之举,而是经过全面规划的结果,包括制度建设、后勤保障、兵力部署以及地理考量等多方面的努力。
走过这三段历史后,再看西藏——气候依旧,地形未变,但格局已经焕然一新。
改土归流是指古代中国将土司制度改为直接行政管理的一种政策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由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派官员进行治理,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王川:清代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边疆的历史教训.方志四川.2024-01-17.
清朝统一准噶尔之战发生在清朝时期,主要针对准噶尔部。准噶尔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曾长期威胁着清朝的西北边疆。清朝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击败了准噶尔部,巩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这场战争不仅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也增强了清朝的国力。
清朝平定西藏之役。这场战役记载于百度百科中,讲述了清朝为稳定西藏地区所进行的重要军事行动。
探讨清代驻藏大臣的边境巡查制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驻藏大臣是清朝政府为了管理西藏地区而设立的一个重要职位。这个官员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督西藏的行政、军事和宗教事务,确保西藏与中央政府保持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