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上海市委组织部门负责人私下查阅了张春桥夫人文静的档案,此举激怒了张春桥,导致他撤销了该负责人的所有职务。
张春桥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妻子文静的档案资料悉数封存于市委的坚固铁皮柜中,并郑重其事地贴上封条,严格禁止任何人擅自查阅文静的档案信息。
张春桥为何这样做?
文静并非她妻子的本名,其真姓名为李淑芳。她于1943年投身于晋察冀边区的革命事业。
不过,文静不幸落入日军手中,随即背叛了革命事业,向敌人泄露了众多革命同袍的行踪,严重破坏了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斗争。
文静不仅协助日本人进行策反,更投身于其宣传团队,制作反动宣传材料,沦为实至名归的汉奸,遭到了乡邻们的普遍鄙夷。
张春桥于任职《晋察冀日报》副主编期间与文静相识。文静时常向报纸投稿,其书法颇具功力。相识未久,两人便坠入爱河。随后,张春桥将文静引入报社,并将她的名字更易,不久后,两人便携手共度人生。
1946年,张春桥与文静结婚。
文静曾为叛徒,她对此事对组织一直秘而不宣。然而,如她后来所供述,她曾对张春桥毫无保留地详尽道来,未曾对张春桥有所隐瞒。
欲人不知,唯有己莫为。然而,文静过往的诸多细节,均有目击者作证。党组织迅速掌握了相关线索与证据,尽管屡次审查,却因张春桥的干预,始终无人敢于揭穿真相。
随后,张春桥的文稿赢得了毛主席的青睐,加之其背后有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鼎力支持,因此他仕途一路顺风顺水。
《海瑞罢官》一文虽由姚文元执笔撰写,然而其背后的策划工作,实则出自张春桥与江青之手。
尽管张春桥力图掩盖,文静曾沦为叛徒的事实终被泄露,“九大”召开后,张春桥荣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文静却悄然从上海的公共视野中消失无踪。
张春桥视妻子如心头之患。
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扩大会上,有人意图讨好张春桥,便忽然提议,将“张夫人”纳入市革命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名单之中。
未曾料想拍马屁之举未达预期,张春桥竟勃然震怒,现场即刻爆发激烈斥责。受责者一脸困惑,旁观者徐景贤心知肚明,张春桥此举实属被逼无奈,他内心急切地渴望与文静一刀两断。
实际上,张春桥与文静的婚姻生活颇为和谐,两人共育有四个子女,其中男女各半,家庭幸福美满。
张春桥平日里喜好烟酒,文静随和,从不加以劝阻,更会与他共赴烟酒之乐。每当夜幕降临,张春桥投身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文静便会及时通知厨房准备夜宵,无微不至地关照着他的生活起居。
然而,张春桥屡次为文静隐瞒真相,深怕文静的过往会断送他的前程。妻子的历史问题宛如一枚埋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他个人的进步造成阻碍。
自张春桥被调往北京,他选择了与文静拉开距离,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之间感情已然消逝,实乃出于政治考量使然。
1972年秋季,张春桥自北京返抵上海,却未选择返回家中居住,而是选择暂居于兴国路的招待所。此后,直至1976年10月,他始终在那里安顿下来。4年未回上海。
张春桥频繁造访北京的江青,往往深夜才返,此情此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入了文静的耳中。
文静对张春桥的行踪始终存疑,她心生前往北京的念头,却遭到张春桥的拒绝。然而,她频繁以各种理由造访北京,名义上是探望,实则是在暗中监视张春桥。
文静语气凝重,径直对张春桥叮嘱道:“你应当对江青多加留意。”
张春桥敏锐地捕捉到了妻子言辞中的含义,隐约中流露出对妻子目光短浅的责备之意。
他言及,自己正采纳一条所谓的“曲线救国”策略,意图通过接近江青,进而达到与毛主席的密切接触,以成就其抱负。
文静终于完全洞悉,张春桥此举是铁了心要争夺权势,他越是想攀登更高的地位,所面临的险境就愈发深重。
若张春桥居于显眼之位,难免有人会对他的过往进行彻底挖掘,届时文静的过往也难免会成为他人攻击他的把柄。
张春桥野心勃勃,自然渴望尽早摆脱文静的束缚。他曾不止一次地向文静提及离婚之事,然而文静始终坚决反对。
面对困境,张春桥亦无计可施,只得将妻子留在了上海。文静若不在北京,固然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但若驻足上海,实则如同保留了他的势力余脉,时刻关注着上海的动向。
张春桥一路攀升,曾经自大狂妄过一阵子,引起了很多干部和群众的不满,随着毛主席对江青的厌恶越来越明显,张春桥也感觉到自己已经走向了绝路,早晚会受到惩治,加上文静的历史问题,张春桥更加害怕。
那一日夜晚,王洪文的贴身秘书肖木前来拜访张春桥。此时的张春桥,早已不复往日的骄横跋扈,他身躯无力地倚靠在椅上,面容显露出疲惫之色。与肖木相见时,他的神采亦不复往日之盛,言语间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张春桥一直在强调毛主席生前对他的培养,还说了毛主席去世之后他是怎么保护毛主席的遗体的,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时候出了多大的力,如何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等等。
他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贡献”,试图以此减轻内心的罪恶感。接着,他向肖木阐述起当时的局势,言辞中流露着对邓小平的强烈仇恨,对复仇邓小平的念头始终萦绕于心头。
张春桥指令肖木在上海积极搜集有关邓小平的情报,并指示肖木故意挑起事端,为的是在三中全会上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尽管张春桥仍在进行最后的抵抗,肖木却已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绝望与悲戚。
言尽于此,张春桥再次叮嘱,要肖木务必再去寻访文静,他心意已决,仍坚持要与文静解除婚姻关系。
张春桥特地指派肖木去寻找马天水和徐景贤,并嘱咐他们务必在百忙之中抽空与文静再次沟通,以便早日完成他们的离婚手续。
肖木未曾料到,张春桥在一瞬间从国家大事的话题转到了私事,这让肖木不禁对张春桥产生了些许轻视。带着一丝不悦,他反问道:“你难道一直到现在都不愿意放弃离婚这一决定吗?”
张春桥显得极不耐烦,甚至对王洪文亦不屑一顾,更遑论这位秘书。他轻挥手臂,语气中带着几分怒意。“必须尽快离开!”
临别之际,张春桥忽然转向肖木,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我提出离婚,但文静与孩子们对此感到困惑。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则出于对他们深深的关爱。”
肖木对张春桥此刻选择离婚的动机感到困惑:是试图摆脱潜在的危机,试图再搏一把,寻找新的伴侣?抑或是他已经看穿一切,预感到生命将走到尽头,不愿将妻子和儿子拖入困境,希望为他们留下一条生路?
张春桥的心思,对于有洞察力的人来说,自是显而易见。那急于离婚的张春桥,实则曾邀请马天水、徐景贤与王秀珍至钓鱼台,进行了一番长谈,希望他们能为他寻觅一位秘书。他们返沪后,精选了三位男性共产党员呈上,这三人皆擅长文笔,其中一人更懂驾驶,然而张春桥对这些建议均不甚满意。他实则意在借寻觅秘书之名,寻找一位知音相伴。
四人帮倒台前合照
在张春桥的最终指令下,“四人帮”的核心成员于上海再度展开了为他促成离婚的努力。此次,张春桥离婚的意志坚定,明确表示愿意将财产和子女留予文静。
与此同时,姚文元及其妻子亦出现了意见不合。他将妻子与孩子接至北京,此行亦基于某种预感,意图将子女送往上海。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妻子金英的坚决抵制。
张春桥对姚文元进行了一番指责。“怎么能仅凭妻子的意见行事呢?当初就不该将他们接到北京,留在上海似乎更为稳妥,毕竟在此地行事,风险太大,万一被一网打尽怎么办?”
张春桥对姚文元言。他日复一日地养成习惯,夜间着衣入睡,以便随时应对可能突发的紧急情况。
肖木抵达上海后,文静依旧全力以赴地执行着张春桥所赋予的“情报任务”,并向张春桥拨通了电话,详细汇报了近期上海所发生的异常情况。她对张春桥的健康状况深表忧虑,关切地询问了他的近况,并提及马天水建议她赴北京一晤,以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张春桥虽未言语,心中却对肖木与马天水心生不满。焦虑之情溢于言表,他迫切地渴望即刻结束这段婚姻,然而肖木与马天水却迟迟未能助他达成心愿。更令他气恼的是,他们竟还计划将文静接到北京。
张春桥坚决反对妻子随他迁往北京,因此双方陷入长久的拉锯之中。直至张春桥被捕入狱,他那离婚成真的愿望亦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1981年1月,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随后判决调整为无期徒刑。
二十余年后,张春桥重获自由。实际上,他在与文静离婚时已获中央首肯,然而此事并未对外公布。出狱后,文静依然接纳了他,两人携手走过了余生。
“四人帮”之中除了姚文元,王洪文和张春桥都曾经闹着离婚,华国锋大骂王洪文是陈世美,张春桥更是为离婚闹了好几年,心中也有着自己的盘算。对于自己的下场,他可能会不甘,但对于这位妻子,他定然是悔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