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最新宣布投入6.87亿美元推动AIM-260导弹量产,计划2026年交付部队。
但现实是,这款研发8年的导弹还未出厂,中国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早已批量服役。
专为歼-20优化的隐身版霹雳-17已进入测试,美军导弹刚量产就可能被全面压制。
AIM-260的八年坎坷路
2017年,美军紧急启动AIM-260项目,核心目标是反制中国霹雳-15导弹。
当时美军现役的AIM-120D射程仅160公里,而霹雳-15射程突破200公里,印巴空战中曾创下160公里外击落印军阵风战机的纪录。
项目启动时设定的时间表相当激进:2022年形成战斗力,2023年量产。
但技术瓶颈让进度屡次跳票。
2020年首次实弹测试时,导弹发动机点火故障频发;2021年被迫重新调整设计指标;到2025年,官方渲染图才首次公开。
最新进度显示,AIM-260预计2026年小批量交付,2030年前全面替代AIM-120系列。
这比原计划晚了整整8年。
霹雳-17的碾压性优势
当美军还在调试AIM-260时,中国霹雳-17已形成完整战斗力。
该导弹2022年通过定型评审,2023年装备歼-16战机,最大射程5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济南的直线距离。
2025年东海演习中,歼-16发射的霹雳-17在预警机引导下,三次变轨后精准命中500公里外的靶机。
美军推演显示,这种射程迫使E-3预警机后撤500公里,直接导致F-35作战半径缩水40%。
核心参数对比更凸显差距:
射程:AIM-260目标260公里,霹雳-17实测500公里
速度:AIM-260末端5马赫,霹雳-17俯冲段达6马赫
战斗部:AIM-260装药15公斤,霹雳-17达32公斤
技术代差
美军工程师为AIM-260设计的双脉冲发动机,号称能三次点火提升射程。
但中国霹雳-17采用更先进的三脉冲发动机,通过分段燃烧控制实现高中低空全速域覆盖。
在2024年西北靶场测试中,该发动机推动导弹完成12马赫智能变轨机动。
导弹推进剂差距更明显。
中国高能固体推进剂能量密度比美制产品高18%,红旗-16导弹借此实现射程4年翻4倍。
而AIM-260因推进剂效能不足,被迫加装60%燃料仓,弹体臃肿如“灌满98号汽油的奥拓车”。
在江西某导弹工厂,霹雳-17生产线每72分钟下线一枚导弹,年产能突破7000枚。
对比洛克希德·马丁车间,老师傅手工组装AIM-260,年产仅300枚。
体系对抗撕开缺口
霹雳-17的恐怖在于深度融入作战体系。
它通过双向数据链接收空警-500预警机、无人机群和北斗卫星的多源信息,即使载机撤离仍可持续制导。
2025年南海对峙中,歼-16机组仅用火控雷达锁定,就逼退美军EP-3E侦察机。
美军现役的AIM-174B导弹射程300公里,但尺寸比霹雳-17大两圈,无法塞进F-35弹舱。
F-22战机想发挥AIM-260射程,必须依赖加油机前出支援,而加油机恰是霹雳-17的优先猎杀目标。
2024年美军演习就出现加油机被“击沉”后,F-35集体坠海的尴尬局面。
游戏规则
五角大楼报告确认:霹雳-17的打击范围已超出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
这意味着美军航母必须远离中国海岸线1000公里以上,否则预警机、加油机等关键节点随时可能遭猎杀。
更令美军焦虑的是,中方正基于霹雳-17技术开发隐身优化版,适配歼-20弹舱。
而美军六代机配套导弹要等到2035年。
当AIM-260终于量产时,歼-20弹舱里装的可能是射程800公里的霹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