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加到顶,最后发现自家超市的鸡蛋涨得比天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这牌局,从2018年开始,本以为是场速战速决的碾压。那时候华盛顿那帮人,西装革履地坐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数据模型,一合计,觉得这事儿稳了。毕竟,全球最大的买家,想让谁家的工厂停工,还不是一句话的事。牌,都在他们手里。当时的计划很简单,用关税把中国摁在组装车间的椅子上,别老想着往上游爬。
一开始,确实有点效果。国内不少做出口的朋友,那段时间电话都不敢接,全是取消订单的。那种焦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可事情怪就怪在这儿。你把大门关了,以为能把人困死,结果人家没在门口哭,扭头回院子里开始挖井了。既然芯片、系统这些东西说断就断,那干脆自已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几年是真苦。有搞半导体的老前辈后来说,那时候感觉整个行业的任督二脉硬生生被外部压力给打通了,虽然疼,但通了就是通了。这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一群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
你再看另一边,更有意思。美国市场去不了,东西总得卖吧?于是,浩浩荡荡的商船调转了船头,中欧班列的轨道铺得更长。以前没太在意的东南亚、非洲、南美市场,突然就热闹起来了。根据海关总署后来发布的数据,就在对美出口额出现两位数暴跌的那个季度,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反而创了新高。等于说,东边丢的单,西边给补上了,甚至还多赚了点。这就像你跟人掰手腕,使了半天劲,结果人家换了只手,还冲你笑了笑。
这还没完。前面这些动作,声响还算大。真正悄无声息的,是发生在银行结算系统里的事。大家都在盯着关税清单吵架的时候,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比例正在一点点往上爬。很多大宗商品的交易,比如石油,也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结算。这事儿平时没人关注,但它动的,是美元的根。美国经济为什么能玩得那么溜,不就是靠着美元这个全球硬通货嘛。现在有人开始琢磨绕开它了,哪怕只是个开始,也足够让一些人睡不着觉了。
现在再回头看,局面就变得很微妙。美国那边,通胀的火还没完全压下去,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涨幅一度飙到近几十年的高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企业主也在抱怨,他们撤出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白,很快就被欧洲和日本的同行给填上了。
当初那个“稳赢”的剧本,怎么就演砸了呢?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想错了。这个时代,想靠堵门的方式去阻止一个已经跑起来的对手,本身就是个悖论。你越是封堵,反而越是激发了对方的求生欲和创造力。
这场仗打到现在,早就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也照出了固守旧规则的傲慢。这盘棋,好像已经不是谁想停就能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