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有多机灵?在淮海战役中逃跑时,副官提醒他方向错了,他却露出一抹狡猾的笑容。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胡琏和黄维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局面,他们被围困在双堆集这个地方,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情况极其严峻。
在解放军的大包围下,黄维作为指挥官,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最终落得个战败被俘的下场。
胡琏带着副官,靠着一辆破旧的坦克,硬是从重重包围中杀了出来。他一边走一边对副官笑说:“这条路反而是正确的。”
他到底有多聪明,竟能在看似毫无希望的绝境中成功脱身?
到了1948年底,淮海战役进入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当时,国民党的第十二兵团陷入了绝境,被解放军层层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这个地方非常偏僻,地方也很小,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找不到可以防守的高地。而且,它唯一的补给路线早就被切断了。
空中时常有军机飞过,执行着轰炸和侦察任务,地面则有数十万军队将这个地方围得紧紧的,没有任何缝隙。被困在里面的部队变得非常慌乱,士兵们饿得肚子直叫,到最后连马匹都被宰杀来充饥。
黄维和胡琏表面上看起来很冷静,但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突围出去。
黄维担任兵团司令,年纪比胡琏大一些。他做事严肃稳重,喜欢按照规矩办事,即使在危急时刻也不轻易改变主意。
胡琏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人,他就像只机灵的狐狸,脑子转得特别快。每当遇到关键时刻,他总是毫不犹豫,反应特别果断。
他们两个一直就爱唱反调,这次更是一点都不合拍。
黄维坚持让所有部队一起行动,想硬闯出去,但胡琏觉得这样不行。人太多目标就太大,肯定逃不出去。所以他建议分开突围。
他们俩一直争吵不休,谁也不肯退步。周围的人将他们包围得越来越紧。
胡琏看着情况越来越糟,心里很清楚,这个地方早晚会被解放军轻松拿下,就像从瓮里抓鳖一样,跑不掉的。
时间越拖,兵团恐怕就无法及时突出重围了。天色渐暗时,胡琏叫来了自己的得力副官。他们先是伏在地图前仔细研究了好一会儿,然后又在阵地上转了几圈。
胡琏回来时脸色严肃,一句话没说,直接吩咐副官:“准备好一辆老旧的报废坦克,今晚就出发。”
副官吓了一跳,赶紧问:“司令,带着这些坦克还能顺利撤出去吗?”胡琏点了点头,声音压得很低,就像在小声嘀咕似的:“越是破旧的越好,看起来根本没法开的那才更好。”
夜色渐浓,胡琏带着副官悄悄溜进了一辆又旧又破的坦克里。
之前,有一辆坦克因为发动机坏了,就被丢在阵地后方,没有人去修它。当时,坦克内部又油腻又脏,还堆满了灰尘,显得非常乱。
胡琏弯下腰躲进一个隐蔽的地方,快速脱下了他那整洁的军装,换上了普通士兵穿的衣服。他还特意在脸上胡乱抹了几把泥,弄得一副狼狈的样子,旁边的副官看到这一幕,当场愣住了。
一边往外走,他一边叮嘱副官说:“看起来越不重要的事情,反而越安全。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慌张。”
副官点点头,心里却不停地打鼓。他暗自思量,看这坦克的模样,简直旧得不像话,真要开出去,说不定还没到包围圈的边缘,就得抛锚了。
可他不敢再多问什么,只能咬着牙,壮着胆跟着胡琏一起走。
胡琏故意选了一条看似不可靠的路径,而这条路正好是解放军经常走的方向。
“首长,咱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副手终于忍不住开口提醒。
胡琏脸上浮现出一丝调皮的笑,身子倚在坦克里,慢悠悠地点燃了一根烟,缓缓地说:“咱们往相反的方向走,最好是往解放军人多的地方去。”说完,他轻轻拍了拍副官的肩膀,用眼神示意副官不要再多说什么。
那辆老旧的坦克,冒黑烟,慢悠悠地启动,前进的速度像蜗牛一样慢。
果然,解放军的哨兵一看,心想这肯定是战场上捡到的东西,根本没人会想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国民党的大人物。
胡琏躺在一边,闭上眼睛休息,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前方的危险。
那副官紧张得出了汗,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往下掉。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耳朵也变得格外灵敏,就像一只警惕的兔子,随时准备听到敌人的一点动静。
坦克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正在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战士们心想这坦克肯定是缴获的战利品,如果是国民党那边的,怎么可能敢从解放军面前通过呢?
副官吓得几乎晕倒,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向了枪。
胡琏压根没动,眼睛连眨都没眨一下。就这么过了几分钟,那辆坦克“哐当”一声直接开过去了,解放军竟然一点都没起疑心。
在这条路上,胡琏的计划全靠“大胆”二字撑着。越是危急,他越冷静,这种态度也让副官慢慢安心下来。
天刚亮的时候,他们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那时,那辆坦克冒着最后一点烟雾,慢慢开到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胡琏轻拍了一下副官的肩膀,轻松地说:“算咱们运气好。”
副官长松了口气,忍不住问司令:“一路上,您可曾有过半点害怕?”
胡琏微微一笑,淡然地说道:“怕?有什么好怕的,打仗这种事,命就是拿来赌的,路也得靠自己闯出来。”他说得倒是挺轻松自在的,可旁边的副官看得真切,胡琏手中的烟已经燃到指尖,还烫出了一个小小的伤疤,而他硬是一声没吭,就那么忍着。
这一个夜晚,无疑将会成为他们两个人一生中都铭记在心的经历。
那个晚上,双堆集的战场还是乱成一团,然而就在这时,胡琏竟然带着副官成功逃出了包围。
解放军的包围越来越紧,就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将黄维兵团困在了里面。此时,这个兵团被压缩在了一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连最基本的移动都变得非常困难。
在那个简陋的指挥所里,黄维端正地坐着,脸色却阴沉得像块铁,气氛显得格外沉重和压抑。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枪炮声和士兵的喊叫,他心里清楚,部队的情况已经很不妙了。
与胡琏那种果断的做事风格相比,黄维则显得比较谨慎。
他坚持不轻易放弃队伍,决定带着大伙一起突围。不过,队伍人数太多,目标非常明显,而且那时大家士气都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尝试了几次突围,但都被解放军轻松击退了。
胡琏在出发前,曾劝说黄维分散行动,认为这样或许还有存活的可能。但黄维并不愿意冒险,依然坚持按原计划行事,决定硬拼到底。
黄维计划带领部队,利用坦克的力量,对解放军的防线发起猛烈攻击。
他精心选了一辆最新款的坦克作为指挥用车,想着能以此激励士气,没想到,在最关键的时候,这辆坦克竟然出了问题。
队伍前进时,发动机突然坏了,一停机,整个队伍就被困在了那个非常危险的区域里。
解放军迅速逼近,经过几轮猛烈的炮击,企图进行装甲突围的队伍几乎全军覆没,被打得四散奔逃。
在那狭小拥挤的坦克里,黄维已经清楚,一切都结束了,形势已经无法挽回。当时,他的脸色灰暗,充满了绝望和失败感。然后,他缓缓地抬起了手,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同时,数以万计的兵团士兵也成为了俘虏。这支曾经庞大的部队,最终走向了覆灭,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当黄维被俘时,胡琏已经和副官换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悄悄地混入了其他正在撤退的国民党部队中。
他们一路向南撤退,最后安全到达了国民党控制的地方。
黄维被俘的消息传来,胡琏只是淡淡地说:“他既不够狠,又不够灵活。”
黄维太固执了,结果错失了最后的机会;而胡琏则机智灵活,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他们俩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胡琏因为这次突围,他的“狡猾如狐狸”的名声被彻底确立了。
胡琏成功突出重围后,很快在国民党内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遭受了巨大损失。然而,胡琏是少数几位能够在这场激烈战斗中安然无恙地撤退的高级将领之一。
关于他如何成功突围的细节,各种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
很多同事都夸奖他很聪明,说正是因为他果断勇敢,才救了自己的命。
也有人批评他的行为,认为他太自私了,只顾自己逃命,没有尽力去救那些被困的战友。
胡琏对于这种评价从不正面回应,只是用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语气说:“打仗就是这样,只有保住了性命,才有机会参加下一场战斗。”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蒋介石对胡琏的表现十分满意,随后公开表扬了他,说胡琏是“真正懂得如何灵活应对的将领”。
胡琏因此能够在台湾军队中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并被任命为多个重要防御工程的负责人。
国民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淮海战役总结会上,毛主席谈到胡琏时,微笑着说:“这人像猛虎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可惜他跑得太快了,否则我还真想和他见个高低。”
胡琏到了晚年,很少提起淮海战役中突围的事。如果有人问他当时的情况,他只是微微一笑,说:“那时候命悬一线,能活下来全靠一股勇气。”
在国共内战的历史长河中,胡琏的事迹一直被看作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