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保护署最近的一项提议,在本国引发了轩然大波。纽约市居民唐尼尔面对采访时直言不讳:“我们已经在外界看来像一群傻子一样了。”这句辛辣的评价,源于美国政府拟撤销一项关键科学认定的举动,该认定明确指出温室气体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福祉构成危害。这项提案目前已进入为期45天的公众意见征询期,但许多美国民众已经提前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普通人的愤怒与不解
这份提案在美国民间激起的,首先是普遍的困惑与反对。人们想不通,为何要推翻一个基于科学共识的结论。纽约市民斯蒂芬认为,此举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在当前环境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任何有益于环保的举措都应该被鼓励,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另一位居民苏珊的反应更为激烈,她直言这一决定“对经济有害,对人民有害,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害,对世界的未来也有害”。她完全不理解是什么在驱使政府这么做,并认为这种行为“非常可怕,目光短浅”。在许多普通人看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早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现实中频发的极端天气、洪水与火灾。
这种担忧并不仅仅停留在当下。居民加布里埃尔就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他认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将在几十年后严重冲击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民众的普遍感受是,这项提案背后似乎是少数利益集团在作祟,是为了少数富人的利益,而非公众福祉。
一路倒退的能源政策
民众的强烈反应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项提案只是美国政府今年一系列能源与环境政策“倒挡”操作中的最新一环。作为一个公认的全球历史第一排放大国,美国在承担气候责任上显得步步后退。
今年1月,特朗普总统上任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同时叫停了海上及陆上风电项目的审批工作。2月,政府宣布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取消所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活动。紧接着3月,环保署着手撤销数十项重要的环境法规。
到了4月和5月,政策的天平愈发向传统能源倾斜。先是行政令要求终止对煤炭行业的“歧视性”政策,随后环保署又着手起草方案,计划取消对燃煤和燃气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7月初,一项新的税收和支出法案更是大幅削减了对清洁能源的税收优惠,为传统能源大开绿灯。
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7月,美国国务院裁撤了全球变化办公室,解雇了最后一批气候谈判代表。这意味着在今年11月即将于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上,将不会有美国官方代表的身影。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方向:全面松绑化石能源。
政治与金钱的真实考量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美国政府如此“逆流而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萨宾气候变化法律中心的负责人迈克尔·杰拉德一语道破天机:这更像是一场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而非基于科学。
杰拉德分析,现任政府并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因此不愿意推行任何可能增加美国经济成本的监管措施。撤销“危害认定”,正是其废除温室气体减排法规系列行动中的关键一步。
这种考量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特朗普政府已宣称获得了日本、韩国和欧盟的能源承诺。根据协议,欧盟需在三年内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韩国承诺购买1000亿美元,日本则将大量投资于美国的能源基础设施。这些庞大的订单,为美国扩大传统能源出口、维持其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地位的政策,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
法庭与国际舞台上的双重挑战
尽管政府态度强硬,但这项提案的前景并非一片坦途。迈克尔·杰拉德明确指出,提案所依赖的科学依据“非常薄弱”,远不如支持气候变化是重大问题的大量科学研究有力。他断言:“这项决定肯定会在法庭上引发激烈争论”,并对这一撤销能否成功持“高度怀疑”的态度。
民众也抱有同样的期望。居民苏珊就坚信,这一提案会在法庭上遭遇挑战,最终不会成为现实。她甚至希望,即便联邦政府政策倒退,工业界也能继续努力,推动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绿色转型,因为“这是世界的发展方向”。
而在国际层面,美国的消极态度正在侵蚀全球气候合作的基础。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和累计排放最多的国家,其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杰拉德警告,这可能会为其他国家中反对气候行动的政府提供借口,让他们可以辩解说:“美国都不行动,我们为什么要做”,从而削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威胁日益加剧,联合国在其“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已明确,所有国家必须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而,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显然与这一全球共识背道而驰。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其自身的国际信誉,更可能成为全球气候努力的绊脚石,将整个世界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这或许正是那位纽约市民唐尼尔感到“像傻子一样”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