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到现在还让人心里堵得慌。三位中国记者就那么牺牲了,其中许杏虎和妻子朱颖这对小夫妻,才刚结婚没多久,就为了报道真相搭上了性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25年多过去,许杏虎的家乡江苏丹阳那边,现在是怎么对待这位英雄的呢?
从农村到记者
许杏虎从小就聪明好学,考上当地重点高中后,更是下功夫钻研。高考时选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塞尔维亚语专业,这门小语种当时没多少人报,但他觉得有用,就坚持下来。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光明日报社,当起编辑和记者。
工作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1998年跟同事朱颖结了婚,两人都是报社的。接着,1999年3月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报社需要懂塞尔维亚语的人去前线采访,许杏虎就主动报名,朱颖也跟着一起去。
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战地记者,每天忙着发稿子,记录那边的情况。短短两个月,他发了50多篇报道,总字数超过10万,内容主要是战争对平民的影响。可以说,从农村走出来的许杏虎,一步步靠自己努力成了专业记者。
北约轰炸导致牺牲的具体经过
北约从1999年3月24日开始轰炸南联盟,持续了78天,用各种导弹袭击目标。中国大使馆本来是民用建筑,却在5月8日凌晨遭了殃,几枚导弹直接击中,造成大楼严重损坏。许杏虎、朱颖和新华社的邵云环当时就在里面工作,当场遇难,还有20多人受伤。
事一出,中国政府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认为是蓄意侵犯。事后调查显示,北约声称是情报错误,但很多人不认可,因为大使馆位置那么明显。许杏虎夫妇去贝尔格莱德后,就投入紧张报道,每天至少写3000字,深入一线采访当地人。他们的稿件真实反映了战争残酷,许杏虎的《亲历炮火》这篇,就写了平民在空袭下的苦难。
轰炸升级后,他们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差,经常在防空洞里干活,但还是坚持下来。5月7日,他完成了最后一份报道,内容涉及炮火下的城市现状。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导弹就来了,这次袭击直接导致三位记者离世。
事发后,中国派专机把遗体运回,全国上下都表达了哀悼。接着,联合国安理会也讨论了这事儿,北约最终道歉并赔偿,但损失已经无法弥补。
回过头看,许杏虎夫妇的牺牲,不只是个人悲剧,还暴露了霸权主义的危害。毕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那时候仗着军事优势,随意干预别国内政,造成大量无辜伤亡。
杏虎村现状
许杏虎牺牲后,家乡为了纪念他,2001年把高甸村和周边三个村合并,正式改名杏虎村。这名字就是取自他的名,村里还建了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里面陈列他们的生前用品和照片。
2023年,纪念馆修葺后重新开放,每年5月8日都有人来祭奠,从全国各地赶来。村子现在发展得不错,种植水蜜桃和蓝莓等果树,总面积3200亩,成了当地产业亮点。许杏虎的父母享受退休干部待遇,生活上得到照顾,姐姐也被特别关照,这体现了国家对烈属的优抚政策。
杏虎村不光是纪念场所,还融入教育功能,学校里教孩子们学英雄事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2024年和2025年,纪念活动照常举行,甚至有塞尔维亚朋友来凭吊。毕竟,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尤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越来越多。村里的故居也修缮成文物保护单位,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
总的来说,这种待遇不只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传承,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英雄的遗产不光是纪念碑,还在推动乡村振兴。
许杏虎的牺牲虽已过去多年,但精神永存,激励着新闻工作者继续前行。杏虎村的发展模式,还能给其他地方借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村里的纪念馆不光展出物品,还举办讲座,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家属的待遇标准,按照民政部门规定执行,确保生活无忧。
国家政策强调,对英雄的尊重是长久的。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