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作为雍正顺利登基的关键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剧中明确指出,丰台大营是驻守京城的卫戍部队,肩负着保卫京畿的重任。同时,它也是雍正及其对手八弟胤禩竞相争取的对象。最终,雍正凭借十三弟胤祥在军中的声望,成功掌握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从而顺利继承了皇位。此后,胤禩与九门提督隆科多联手,试图通过八王议政逼迫雍正退位,但胤祥再次通过控制丰台大营挫败了胤禩的企图。由此可见,在剧中,丰台大营的军队掌控权至关重要。那么,在清朝,丰台大营究竟属于何种编制的军队?其兵力规模如何?为何它能够成为雍正继位的关键?
实际上,历史上的丰台大营驻军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夸张。在真实的历史中,丰台大营的兵力仅有300人。倘若雍正皇帝真的依赖丰台大营来巩固自己的皇位,那么他的对手胤禩便有可能借助老十四胤禵的力量,顺利地登上皇位。
电视剧中丰台大营的编制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源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剧中所述,负责保卫京畿的部队共有三支,分别是步军统领衙门,亦即由九门提督隆科多领导的军队;丰台大营;以及西山锐健营。
电视剧中曾经明确指出,隆科多所负责的步军统领衙门拥有士兵超过两万人。考虑到丰台大营以及西山锐健营均能与步军统领衙门享有盛名,那么这两个军事机构的军队人数理应与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相仿。
实际上,原著小说对此已有详尽说明,书中指出步军统领衙门约有二万人,西山锐健营同样拥有二万之众,而丰台大营在这三支部队中实力最为雄厚,总兵力达到三万有余。丰台大营之所以在卫戍京畿的三支部队中独占鳌头,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兵力以及精良的武器装备。正因如此,雍正帝和胤禩都竭尽全力,试图夺得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在小说情节中,丰台大营、步军统领衙门以及西山锐健营这三支负责保卫京畿的军队,实际上均受雍正帝的操控。正因如此,在康熙帝驾崩之后,他得以有效遏制胤禩等人,确保自己顺利登基为帝。
雍正帝与邬思道早已精心策划,旨在让胤祥在军队中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和显赫的声望,以掌控丰台大营;同时,他们还对步军统领衙门的掌权者隆科多展开了争取工作。此外,西山锐健营也落入了雍正党羽老十七胤礼的手中。
胤礼的母亲曾遭受胤禩一派中的老十胤誐的轻薄,悲痛之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事件使得胤礼与胤誐结下了深仇大恨,因此他选择了投靠雍正,意图帮助雍正登基,以便能够对抗八爷党,为母亲复仇。值得一提的是,胤礼的亲舅舅正是西山锐健营的掌门人,因此在康熙帝驾崩之际,雍正已经成功赢得了京畿三支部队的全力支持。
丰台大营在三支卫戍部队中堪称实力之最,更是小说中雍正登基的重要支柱力量。在原著小说中,康熙驾崩后,雍正虽以金牌令箭之令释放了被囚禁的胤祥,然而他和邬思道仍旧忧虑胤祥被囚禁日久,是否还能有效指挥丰台大营。于是,在胤祥获释之后,邬思道特地安排胤礼率领西山锐健营的精锐兵力,以协助胤祥稳固对丰台大营的控制。
胤祥和胤礼率领丰台大营的士兵抵达畅春园,这才成功震慑了胤禩。胤禩一方发现,他们费尽心机争取的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并未发挥任何效用,丰台大营最终落入胤祥之手。这一变故使得胤禩心灰意冷,彻底认命,并放弃了反抗,接受了雍正成为皇帝的事实。
胤禩后来通过拉拢隆科多,借助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组织了八王议政,向雍正发起逼宫,而此时正值胤祥重病,他却亲自带领丰台大营的士兵,成功控制了局势,并对九门提督隆科多施加了强有力的压制。
由此可窥见,丰台大营的编制与装备在卫戍京畿的三大主力部队中堪称最为雄厚,若能掌握丰台大营,则可对京师实施掌控。这正是丰台大营在剧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缘由。
然而,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丰台大营显得极其重要且强大,但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它却显得颇为单薄,丰台大营实际上仅是一支由300名士兵组成的巡防营。
在清朝的历史上,负责保卫京城的军事力量并非仅由丰台大营所构成,而是由多种军事力量共同组成。
确实,丰台大营在历史上仅是一个由300人组成的巡防营,其最高军事指挥官仅为正六品的千总。此外,丰台大营是在晚清时期建立的。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从未见过丰台大营。若穿越回清朝,向雍正询问丰台大营是何物,恐怕会令他感到困惑不解。
雍正未曾目睹过丰台大营,亦未曾见过西山锐健营。此营乃乾隆在首次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时创建,由约300名擅长攀爬云梯攻城的特种兵组成。直至乾隆晚年,西山锐健营才逐渐扩充至3000人的精锐之师。然而,西山锐健营成为保卫京畿的部队之一,已是乾隆之后的事,与雍正无关。
清朝统一后,共有二十万八旗兵。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部署,其中十万人被安排在京城周边进行卫戍,这部分八旗兵被称作驻京八旗。而剩余的十万人则被派遣至各地,与各省的绿营汉军协同驻防,这些被派往外地的八旗兵亦被称为驻防八旗。
多尔衮携幼小的顺治帝迁往北京,随即强行将内城居民尽数迁离,继而又派遣八旗士兵入驻内城,并以皇宫为核心,自内而外,在内城范围内划定了各自的旗属区域。依据多尔衮所确立的防御布局,皇宫周边最贴近的地带由满洲八旗负责守卫,而外围地带则交由蒙古八旗负责,再往外则是汉八旗的防区,因此,北京城的核心区域实际上是由八旗的主力部队所严密守护和环绕。
多尔衮的部署显示,清王朝的八旗军队主要驻守于京城内城。实际上,这一布局是清朝从明朝覆灭的教训中吸取而来。明朝之所以败亡,正是因为北京内城的驻军力量薄弱,外围的驻防部队与京城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得以轻易攻破京城。
多尔衮进驻北京后,将十万驻京八旗军的主力悉数部署于城内,而城外各区域的总兵力不过一万多人。其中,天津与热河的驻防兵力最多,各自仅有两千二百人。距离京城较近的采育镇仅有百余八旗兵,郑家庄则有六百余八旗兵,而密云地区则部署了两千余八旗兵。也就是说,即便将靠近北京城的所有地区所驻防的八旗兵人数相加,总数也不会超过三千。
丰台与京城相隔不过三十余里,鉴于京城内城已部署了大量兵力,丰台地处京城周边,既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因此无需再派驻大量兵力。进入晚清时期,若非列强侵略较为严重,丰台也就无需设立那支由三百人组成的巡防营了。
清朝保卫京畿的防御力量由众多部队组成,这些部队的人数分布相对分散。其中,步军统领衙门是主力,其正式名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步军统领衙门是一支兼具军事和警察职能的复合型武装力量。
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守护京畿地区,又要负责保障京城的治安与消防工作。史料显示,该衙门的兵力大约在三万左右,这支部队是京城安全防御的主力军。
除了步军统领衙门,皇帝身边的卫队亦不容忽视,其中囊括了骁骑营、善扑营、前锋营、护军营等多支精锐部队。
这些禁卫军队伍分布较为分散,其中骁骑营的人数最为庞大,大约有三万人之众,而其他部队的编制规模则各不相同,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整体来看,总兵力大约有两万多人。
除此之外,在京城,还设有顺天府尹、五城兵马司以及五城巡城御史等负责地方治安的部队,大约有三五千人。这些军事力量的总兵力估计在十万人以上。
这便是雍正的同胞兄弟、政见不合的弟弟老十四胤禵,尽管当时在西北指挥着十万雄师,却不敢领军返回京城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原因。因为老十四所部大军的物资补给,全赖雍正的亲信川陕总督年羹尧提供。而京城内驻防的兵力众多,老十四即便有胆量率军回京与雍正争位,也绝无胜算可言。因此,老十四只得乖乖地接受雍正的命令,被剥夺兵权,召回京城。
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军事力量共同筑起了京城的防御体系,这就使得历史上的京城卫戍远非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那般简单。
历史上的雍正继位其实主要依靠的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担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隆科多实际上是佟国维的第三个儿子,而佟国维不仅是康熙的舅舅,还是他的岳父,因此隆科多既是康熙的表侄,又是他的小舅子。
步军统领衙门中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一品武官九门提督,隆科多在担任此职之前,他的前任九门提督托合齐因与太子胤礽结为党羽,曾密谋利用武力迫使康熙帝退位,此事件被史称“托合齐会饮案”。案发后,托合齐遭受了极刑,太子胤礽也第二次被废除太子之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隆科多接替了托合齐,成为了九门提督。
隆科多刚刚接任九门提督的职务时,康熙帝便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在这次谈话中,康熙帝叮嘱他务必汲取托合齐的教训,切勿结党营私,必须做到行事公正。鉴于托合齐最终的悲惨结局,隆科多在担任九门提督期间始终兢兢业业,严格遵守康熙帝的旨意处理事务。因此,在康熙帝晚年,隆科多被其视为最信任的亲信大臣。
康熙驾崩之际,他召唤了隆科多及马齐大学士来接受临终的托付。然而,在电视剧的呈现中,这一场景被描绘为张廷玉与隆科多接受康熙的临终遗命。事实上,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并未具备足够的资历,也未晋升为大学士。他是在雍正时期被提拔,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历史记载中,真正接受康熙临终遗命的大学士是马齐。
马齐与隆科多坚定地遵循康熙的遗命,隆科多在康熙驾崩后,迅速封闭了京城的九道城门,并在城内启动了军事化管理,这才使得雍正得以顺利登基。正因为雍正的继位得益于隆科多掌握的步军统领衙门的鼎力支持,所以他在位后对隆科多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雍正年间,隆科多因功自傲,招致了皇帝的疑虑。为了整治他,雍正特意寻了个由头,先将隆科多从九门提督的职位上调离,随后才开始对他采取行动。最终,隆科多被囚禁直至生命的终结。
写在最后
根据小说所述,丰台大营的编制大约有三万多人,其装备精良,堪称京师三支部队中最为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丰台大营是在晚清时期成立的,它仅仅是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巡防营。实际上,雍正帝在历史上从未见过丰台大营。假如雍正真要依赖这300人的丰台大营来争夺皇位,那么恐怕整个天下早已落入八爷党的手中了。